在10月28日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文化金融创新峰会上,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巡视员施俊玲做了《文化金融政策解读》的主题演讲。施俊玲表示,我国文化金融合作的前景广阔,大有作为,而文化金融领域的创新是疏通和拓宽金融进入文化管道的关键所在和重要途径。
以下为演讲实录:
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和重要成果,就是文化金融合作的深入开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标志中央将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局。
去年3月份文化部联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2014年14号文,有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充分认识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重要意义;二是创新文化金融体制机制;三是创新文化产业金融产品和服务;四是加强组织实施和配套保障。
在我们的推动下,三部门又联合召开了首届金融文化合作会议,对进一步深化金融文化合作的部署,目前涉及到文化产业的文件里,文化金融板块已经成为政策体系中及其重要的一个部分,三部委的文件非常好的发挥了产业政策的引导,我们今年也开始制定“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金融政策放大,财政政策支持的协同作用,发挥了产业政策指引,大家都认为我们这个文件是可以落地的,目前这个文件像南京,一共有15条的政策条款,他们已经落实了14条,推进力度非常大。
在这些政策指引和推动下,文化和金融的合作日益积极和活跃,我借这个机会想就文化金融合作的有关情况和发展方向,特别是创新点,谈几点个人的思考和见解,谈谈自己的想法,思考和见解,供大家参考。
我国文化金融合作的前景广阔,大有作为
十几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既使在最近几年全球金融危机和我国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仍然高于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的速度。
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显示,2014我国已经增长到2.39万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近6倍;到2014年文化产值增长占GDP总值3.6%,年均增长速度都在15%以上;国家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互联网+行动重大战略推动下,2014年全年新登陆注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同比增长83.51%,全国新登记注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是83.51%,比全国同期的高出了4%。
2015年,全国新登记注册文化、体育和娱乐企业同比增长68.5%,高于全国新登记注册19.4%的增幅,增幅是近50个百分点。因而可以断定,文化产业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迈向新高端水平的重要力量。我国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离不开产业政策的指引和扶持,以及文化产业从业者的积极努力。
但是不是这样就可以了?我认为这是不够的,如果没有金融的大力支持,没有文化金融的全面合作,是没有可能实现今天这样的发展成就。中传文化产业研究院最近发布了一个数据,说文化产业的投资规模已经超过了1万亿,当然他们的数据是不是具有权威性,还没有考证。
金融机构越来越关注文化产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撑
我国支持产业发展有三大经济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只有金融政策是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可以说是刚性需求,具体看2010年以前,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量大约在1千亿元以上,到2010年后年均增量则超过2千亿元。那么这里面除了文化产业自身的高成长性之外,与近些年一系列鼓励文化金融合作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关注文化产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撑。
2015年文化产业和外币中长期贷款余额已经达到24万亿元,同比增长25.1%,高于中长期贷款平均增速9.4%。直接融资方面,到2014年4月末,共180家文化企业发行了254亿债券,累计融资4703亿元。
我国文化产业融资规模,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文化产业总体融资规模依然很小,融资渠道还比较狭窄,因为没有权威的数据就不多说。有的人说占整个国内融资规模2%,有人说10%,我还没有认真去考证,反正很少。融资渠道比较狭窄,与当前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态势不相匹配,资金不足仍是阻碍众多成长性高,释放发展企业的瓶颈问题,既有文化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金融机构的原因。
因此,金融机构也越来越愿意投资文化产业,对于广大的企业而言,想要便利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文化企业和相关社会服务机构的共同努力。
坚持创新是促进文化金融广泛合作的重要途径
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党的十八大将文化产业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系,到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到同期GDP的5%,距离实现目标还差1%多,这需要文化产业在接下来5、6年的时间里,继续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加,这个任务比较艰巨。因此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蓝图中,必须进一步加大金融对文化企业的大力支持,有效激发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各层级的文化企业要不断增强自身融资意识和融资能力,特别是融资能力,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规范,提高财务透明度等。
不断推进文化金融领域创新,将是疏通和拓宽金融进入文化管道的关键所在和重要途径。
这个是要理念创新,当前社会正在步入后工业化时代,生产的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新特征,第三产业的比重已占到我国国民经济一半以上。发展现代服务业成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方向,当前主要的投融资方式,基本上还是工业化大生产时期所形成的资金方式,不完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的趋势。
在实际的投融资活动中,不少金融机构十分强调企业必须满足规定的融资标准和内控条件,在座的各位有很多是金融机构的企业有切身体会,金融业出现和发展是与社会金融业的出现和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密不可分。重要的作用是让资金融通起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在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金融机构首先在理念上要有所创新,有企业适应金融,向金融服务企业转变,回归金融的本质,切实起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
金融产品创新是目前各类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
近年来不少金融机构推出服务文化产业的金融产品,从文化产业整体看,这些产品对扩大文化融资规模,提高文化企业融资便利化的程度,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从不同规模企业的融资情况看,这些金融产品创新对缓解大中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对占文化企业数量98.5%的小微文化企业而言,融资难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因此,需要金融机构在进一步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的过程中,能够从小微企业的规模和特点出发,以增强产品开发针对性和适应性为重点,提高创新水平,使资金能够投到小微企业有效需求中去,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选择方式。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债券市场,中小银行,小贷公司,融资担保机构的发展,支持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和区域股权系统的建设,大大拓宽了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融资渠道。
尤其是P2P和股权众筹等新型融资模式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为文化企业提供更多元化的融资选择。今后一段时间,随着互联网+与金融行业的磨合,并且带动投融资渠道不断创新,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对于能够满足文化企业需求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的一些投融资渠道和创新实践活动,还应该是以鼓励为主,给予创新活动的探索尝试空间。
金融管理体制创新是推动金融产品和投融资渠道不断创新,释放金融活力的有力保障。
最后我想说的是,希望能够体制机制创新,特别是体制创新。金融体制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入,但还要再继续创新。近些年广大金融和相关机构围绕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探索和实践,在金融产品和投融资渠道创新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要扩大文化金融合作,单单依靠金融产品和投资渠道等领域的创新是远远不够的。改革传统融资模式,北京农商银行田行长介绍了在他们行内成立了文化产业专营机构,这就是一个体制创新。如果是有专营机构来针对文化企业,解决文化企业的融资问题,肯定是非常好的。
改革传统融资模式,单靠金融产品和投融资渠道的创新还是远远不够的。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必须将金融管理体制作为创新重点:改革传统融资模式的监管制度;完善新型融资模式的管理办法;建立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和绩效激励机制;为金融持续有力支持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以上是我多年来推动文化金融合作工作过程中的一些个人见解,今天有不少金融人士,知名专家学者和文化社会管理者来到这里,希望通过我的抛砖引玉,与在座各位如何推进文化金融合作进行充分的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以上是施俊玲在第四届中国文化金融创新峰会上《文化金融政策解读》的主题演讲,活动家略有删减。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小编微信:hdjkefu。
找会议,上活动家!方便、快捷、安全找到最优质的会议。更多精彩内容可关注活动家微信公众号:VESERVICE,或直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