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今年7月的相关研报编译而成,报告作者刘利刚为花旗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作者Xiaowen Jin、Xiangrong Yu为花旗银行经济分析师。编译:Jack,审校:Alexchu。经作者授权发布。
Could Supply Chains Leave China Quickly?
原作者:刘利刚、Xiaowen Jin、Xiangrong Yu
编译:Jack,审校:Alexchu
中美贸易摩擦和两国经济关系仍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现在人们普通认为,即使中美达成某种形式的贸易解决方案,广泛意义上的两国经济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美国不仅对中国反复无常加征关税,从贸易摩擦又延伸到科技、技术公司等领域,中国多年才形成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会否在较短时间内裂解?供应链的转移会对中国出口、就业等形成多大冲击?
中国供应链进一步承受压力
中美关系的结构性变化将对中国运行中的供应链产生深远影响。中美贸易战开始前,工资和土地等要素价格上涨、高税收负担,以及执行更为严格的环保标准,就已经抬高了中国的制造业成本。
持续的中美贸易摩擦有可能将电子和其他高科技供应链挤出中国。尽管现在中国制造业的实际利用外资还没严重恶化,目前其增速仍然超过外国直接投资(FDI)的总体增长,但数据并未揭示外国跨国公司们的未来投资意向。
与此同时,很多报道显示,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特别是台资企业和美资企业,关闭其在华业务或将部分生产线迁移到中国之外。例如,美国苹果公司就准备将最高可达30%的产能转移到中国以外,这意味着七家在中国大陆的台资零部件供应商将迁出部分产能,以规避高关税(日本经济新闻Nikkei Asian Review6月报道,苹果公司在和富士康、和硕等主要合作伙伴沟通,将中国生产的15%~30%分散到海外——编者注)。
外企对出口的贡献:四成天下
外资企业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雇佣着大量劳动力,对出口增长作出了显著贡献。外商投资企业的雇员数量在2013年达到了2960万人的最高峰,此后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经济增速放缓而开始下降。到2017年底,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雇佣2580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6.1%。
外资企业对出口的贡献就更大,在全球金融危机(2008-2009)前达到了峰值。2018年,在华外资企业出口商品10360亿美元,占中国出口总额的41.4%。分省来看,广东的份额最高,在外资企业出口总额中占28.4%,其次是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鉴于这些省市的外企出口所占份额,它们也最容易受到供应链变动的影响。
就对美国出口而言,外资企业在对美国出口总额中所占份额甚至高于41.4%。数据显示,在对美出口前100强企业中,只有30家中资企业,而大陆台资企业则有39家,发挥着极大作用,美资企业也不容轻视,有12家。
谁在撤离?
针对在华跨国公司的调查显示,更多美资企业和台资企业计划撤离,而欧盟和日资企业受贸易战影响相对较小。
中国美国商会(AmCham China)针对239家在华美资企业的调查显示,22.7%的公司将把供应链从中国转移出去,19.7%的公司正考虑将部分或全部制造业迁出中国,33.2%的公司将推迟或取消其投资策,只有2.9%的公司将增加其在华投资。
普华永道针对中国大陆台资企业的调查显示,40%的企业计划调整其供应链和采购策略;39%的企业计划将未来的投资转移到其它市场,29%的企业将把生产转移到其它国家。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仅仅基于受调查公司的意向或情绪,并不一定代表它们的实际行动。
欧盟企业的反应则平静得多。中国欧盟商会今年5月的调查显示,大多数欧盟跨国公司(占68%)的经营策略不会因为中美贸易摩擦而改变,另有8%的公司表示中美贸易摩擦对其没有影响,只有6%的公司表示已经开始或计划将相关供应链移出中国,4%的公司考虑或已经减少在中国的投资。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2019年3月的调查显示,37.3%的日本公司承认受到不利影响,另有37.3%的公司表示没有受到影响。有趣的是,尽管存在贸易摩擦,但预计准备扩大在华业务的日本企业在2018年增加了0.4个百分点,达到48.7%。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本地市场销售额增长(85.4%)和市场潜力高增长(39.6%)。
以上调查结果与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外资企业中台资、美资企业占比高于欧盟和日本企业的状况相一致。在中国出口美国前100家外企中,来自欧盟和日本的企业都分别只有两家。此外,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调查还显示,在华日资企业只有1%的生产出口美国。
供应链会否快速移出
尽管形势发展对在华运营的美资企业和台资企业变得很不利,但以下因素仍将延缓他们将供应链从中国快速移走:
尽管劳动力成本上升,但劳动生产率仍然很高
自2001年入世以来,尽管中国的名义平均工资增长了6.6倍,但实际劳动生产率提高了4.2倍。虽然收入水平提高了,但中国劳动者仍然以勤奋敬业著称。中国长期以来占据世界制造业中心位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改进了工艺。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正从大量非技术劳动者向日益熟练、教育程度更高的劳动者转变。
高效的基础设施和有利的政策环境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政府在对待外国投资者时更加成熟有方,政策环境更加稳定。同时,高效的基础设施是中国的另一个优势。世界银行2019年营商环境指数显示,中国的基础设施优于多数发展中国家,如,在中国获得电力的便利度高于上面提到的承接供应链转移的多数国家。
完整的工业体系和较高的增加值分享
中国已经发展出一套相当完整的工业体系,大部分商品可以在本地采购。以台资企业为例,台湾经济部门的调查显示,大陆台资企业机械设备的本地采购比例可达76.3%,原材料和中间品的本地采购比例可达69.9%,而在其它地区,这两类本地采购比例分别只有60.2%和46.4%。
有确凿证据表明,中国早已开始实施产业升级。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DVA)占比已从2005年的73.3%上升到2016年的83.4%。过去10年,中国一直在向研发和营销等高增值区间迁移。特别要指出的是,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占比高于除印度尼西亚以外的大多数热门转移目的地。
其它经济体重建供应链需要巨额投资
要吸收中国损失的那部分出口需要多大投资?一种粗略的基准是测算资产周转率(销售额/资产)。MSCI亚洲新兴市场指数(MSCI EM Asia index)计算数据表明,亚洲新兴市场的资产周转率在2002年达到41.1%的峰值后,现已下降到25%以下。这一比率也就意味着需要4美元的投资才能产生1美元的销售额。假设资产周转率为25%~50%,而中国对美国出口额的50%(即2500亿美元)需转移到中国以外的新兴市场国家,那么就需要在其它新兴市场经济体投资5000亿~10000亿美元。
由于5000亿美元相当于2018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的约20%,印度尼西亚GDP的约50%,泰国的100%,马来西亚的130%,菲律宾的150%,越南的200%,花旗认为,这些亚洲新兴市场国家没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增加投资以取代中国的产能。它们最终可能会实现,但需要很长时间。
对中国就业影响几何?
为了规避高关税和技术制裁,估计有30%~50%的台资信息和通信技术公司(ICT)将离开大陆,未来几年大陆台资企业的陆续迁出预计将导致177万至295万人失业。
考虑到在华美资企业的总就业人数为225万人,假设有同样比例的美资企业迁移,就业岗位将因此减少68万至113万个。加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粗略估计,由于供应链转移将导致中国就业岗位总计减少300万至500万个。
这确实是个大数字,但是,相对于今年中国新增1100万个就业岗位的目标,以及供应链转移导致的就业岗位减少是在几年时间内释放,因此它不会在中国引起大规模的失业冲击。我们认为,任何潜在的失业冲击在国家层面仍是可控的,但某些地区可能在短期内受到严重冲击。
小结
如果供应链移出中国不是毫无征兆,那相信它的负面影响虽大但仍然可控;考虑到贸易战的不确定性,预计外资企业,特别是台资企业和美资企业,在未来几年将加快供应链的转移,这将对中国的出口增长和就业创造带来压力。
鉴于中国的生产率情况、基础设施质量、工业体系完整性,以及其它新兴市场承接方所需的巨额投资,我们认为不会出现快速的供应链转移。而且,相信中国的地方政府将用新的政策措施来尽力挽留跨国公司。
尽管存在很多不利因素,但中美贸易紧张局势仍有办法应对,预计美国和中国最终将达成协议,这就可望缓和供应链从中国撤出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