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改革不是简单的调整,肯定会在制度上有比较大的动作。猛药也好,重药也罢,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吃的,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应该说,短期能见效的结构性调整,该做的我们都已经做了,剩下的都是比较艰难部分。
关键是要对宏观经济环境做出合理的预判。即使环境有小的波动,也不能轻易丧失信心,也不要因为看到短期的回暖就乐极忘形。要从长期的趋势中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可能连一个外星人都知道,中国现在缺少的还是投资;而很多经济学家则告诉你,我们需要扩大消费。” 7月30日,在杭州工商信托夏季策划会上,摩根士丹利大区首席经济学家乔虹如此表示。
被誉为外资投行四大才女之一的乔虹,在当晚的演讲中言辞犀利、观点独到,掀起了阵阵热潮。她形象而幽默地说道,“假如都教授不是四百年前,而是今天来到杭州。他的第一个反应是:天气好热,路上很堵,空气不好,雾霾严重。那么这个外星人会建议说,是不是应该完善道路等公共基建设施建设,应该加大在环保方面的投资。而不是像经济学家说的去消费,再买一辆车堵在路上。”
乔虹认为,就投资的这种资本积累方向来说,中国在10年仍有巨大的空间。同样地,她认为当前宏观环境的不景气是一个阶段性的表现,中国经济在未来的提升和发展依然向好。“关键是如何提升生产效率,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将资源从低效率的行业调配到高效率行业中去。”乔虹认为,实体企业无需过于悲观,应该谋定而后动,抓紧转型升级,从新技术和新产业中去挖掘潜能。
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十项措施(即业内所称的“新金十条”),意在疏通企业融资通道;银监会随即出台6项硬措施着力解决小微企业倒贷问题;一系列将三农和小微企业作为主要扶持对象的措施也纷纷出台。监管层的这一套政策组合拳显示了决策层促进经济和金融双轨并行的决心。
在隐含不确定性的经济运行周期下,这套政策组合拳到底能发挥多大的效用?浙江企业又该如何因时而动?乔虹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浙商》:你曾提及,各种政策手段的使用让经济进入了一个周而复始的周期。那么这是否会让经济陷入原地踏步、或者造成恶性循环的危险境地?
乔虹:并非如此,中国经济增长正处于结构性下行,逐渐地我们看到一个微周期:增速放缓-政策反应-效果显现-刺激减弱,如此周而复始。而且没有明显的结构性调整的情况下,整体经济难以难摆脱这样的周期。
但这不是危险信号,因为我们能看到,每一个临界周期对政策的刺激还是有所反应。而且即使在多重不良因素的影响作用下,国内经济本身的能量依然较大。像去年以来,货币政策一直紧缩;今年开始,房地产业山雨欲来;再加上反腐、八项规定等等,这些因素对经济的负面影响都比较大。但中国的经济增长还是维持着一个比较好的态势,而且在政策的导向下,在二季度出现了一个比较明显的反弹。
所以不必担心微周期循环是一个危险信号,只能说作为政策调节的结果尚且不尽如人意。而实际上,这也可以说是监管层在为进一步的决策调整和改革争取时间。
《浙商》:那你觉得在这样周期性刺激的动作下,政策是否缺乏新意,是否能够发挥预期的效用?
乔虹:不能说政策没新意。相比起过往,自三月底开始出台的各项新政,无论在目标抑或方法上都发生了一些喜人的变化,特别是将三农和小微作为主要的政策扶持对象,对金融领域放松准入等,这都是一些新的尝试。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虽仍要拭目以待,但现在已经能看到,像“定向放松”效果开始逐渐显现,新政的倾向还是得到了上级和市场的认可。
《浙商》:顶层设计上希望金融服务向三农和小微发力,但实际上金融机构可能更多地还是受到市场的驱动。你是否觉得这可以归结为体制问题,或说是政策与实际存在脱节?
乔虹:也是,也不是。上面的一个政策落实到下面出现变形是不可避免的,企业经营的过程中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常态。在这样的一个调整时期,企业要做好心理准备。在短期内,可以把逆周期政策和结构调整相结合起来,货币政策仅是一个总量政策,但要以此来实现结构调整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能指望长期依靠货币政策来让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一起支持农业和小微,这不现实。
事实上,决策层也明白这只能是一个缓兵之计,有些逆周期的调整措施是暂时的过渡,目的是能为改革多争取一些时间。
《浙商》:你反复提到,现在的政策刺激是在为改革争取时间,那么在这段争取来的时间里,金融机构和企业能做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
乔虹:改革不是简单的调整,肯定会在制度上有比较大的动作。猛药也好,重药也罢,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吃的,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应该说,短期能见效的结构性调整,该做的我们都已经做了,剩下的都是比较艰难部分。
关键是要对宏观经济环境做出合理的预判。即使环境有小的波动,也不能轻易丧失信心,也不要因为看到短期的回暖就乐极忘形。要从长期的趋势中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这既是对金融机构也是对企业的建议。金融机构现在也感受到了一些压力,所以一些调整在所难免,但整体来看,整个环境还是更加倾向于市场化、鼓励金融创新,而且行业准入也在逐渐放低门槛。对大家来说,未来还是有大量的机会和可能性,长期来看也是一个向好的趋势。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要打有准备之仗,在现金流、投资等方面的计划都要更为审慎,而最重要的还是做好自己的主营业务。
《浙商》:随着金融领域准入的放开,中国陷入了“资本热”,这样发展下去,是否会造成实体经济的空心化,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乔虹:没有一个国家是在空中楼阁上发展金融产业的。就比较开放的大陆经济体来说,无论是欧盟,还是美国,我没有看到任何一个经济体是完全没有实体经济,只靠着金融就能够支撑下来。美国现在甚至有所谓的“再制造业化”。当然,金融产业也十分重要,它提供了经济中的重要命脉——流动性。金融产业最大程度地流动性分配到更高效率的行业当中去,这也是其要达到的最重要的目标。
中国目前金融领域的发展正如日中天,那么以后实体经济是否就会向越南、柬埔寨、孟加拉等周边国家转移,我们主要的人力和资本是否会向流向金融领域?或者大家都还是拿资金去炒房地产?这个答案是否定的。
大概2~3年之前,温州炒房的太太团赚的钱比搞实业的老公团赚得多。但到现在,温州的太太团已经不是以此为主业了。未来实体经济可能向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这并不阻碍金融自由化,随着整个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业的准入放开等,金融业还是能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机会。所以我们相信未来应该是实业与金融两相并行,而且实体经济绝对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