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供给侧可以人为做到的话,那么计划经济是最好的,但是为什么计划经济做不到呢,人不是上帝你不能料事如神。你不会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在、无所不会。而在经济下恰恰最不会的,就是说我不知道地里会长出什么东西出来,我们能做的事就是送松土、浇水,给它创造环境,希望它长出来。
我今天讨论的是宏观经济问题就是供给侧,我们首先来看看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我想今天讨论四个问题与此相关。
第一,中国经济为什么下行?
第二,这个下行会不会导致硬着陆?
第三,在这种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的安排是什么样的?
第四,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未来在什么地方?
这四个问题都跟供给侧相关,而且跟我们各位企业家朋友,也高度相关,我想这是一个讨论,作为一个讨论可以是大家有问题当场提出来,咱们负责解答。
在讨论这个问题前,我想引用一段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一句话):“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句话耳熟能详,我就不想多说了。
但是我更强调的是这句话背后的一句话,这是综合世界经济长周期,我国发展特征以及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这里面有三个主题词世界经济长周期、我国经济发展特征。那么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于是我们要讨论上述四个问题,是由这三个角度来综合考虑的,换言之什么是世界经济长周期?什么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这两者怎么相互作用,是我们观察中国经济为什么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全部原因。
第一,中国经济为什么下行?
中国经济先进入新常态,但是我想说这个新常态不是中国人发明的,最早在2009年就有新常态这个词是美国人发明的,当时的新常态在描述是一个经济在一个波动的过程中间,一个周期中间的一个阶段,可能跟过去不太一样了,我们知道周期波动高涨、危机、箫条、复苏,通常说复苏这个阶段比过去比较长,于是这叫新常态。但是大家知道今年是金融危机第8个年头了,但是我们还处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之中,某一个周期波动某一个阶段相对比较长,而是整个周期变形了,似乎我们没有走出危机的阴影,这个周期是不是跟过去不一样了,这叫长周期。那么从经济学讲什么叫长周期,最长的周期,我们康德拉拉季耶夫大周期,这个周期70、80年一次。种种迹象表现表明,我们现在处在上一个大周期的末端和新一个大周期的起始端。
之所以这么说,我们注意到下属两个重要现象:
现象一,全球生产力在持续下降。不仅仅是发达国家在下降,发展中国家也在下降。最重要推动的是技术进步,全球生产力下降就是技术进步的动力不足。
我们看到尽管很多新技术在涌现,包括大家津津乐道的互联网,生物技术等等确实是一个创新性的,而且具有巨大意义的技术,但是我想说的,你们回顾一下,这些技术跟历史上的蒸汽机、内燃机那种带来工业革命的技术相比吗?如果不能相比,那么这种技术还不至于说整个工业技术或者制造业技术,乃至什么技术的重大变化,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革命。如果从这个角度我们观察一下,我们会看到在过去历次技术革命中间,最核心一点和速度相关。当蒸汽机出现了以后,有了火车,那比马车要快得多,但是内燃机出现了以后就有了飞机,但又比火车快得多,自那以后发现在空间速度移动上似乎没有革命性的变化,如果我们说速度跟技术进步革命性标志的话,很可能下一轮技术革命应该发生在外层空间。
这就是大家知道,为什么在创业投资中,对马斯克这种所谓商业性的火箭发射、商业性的火箭回收、以及外太空技术抱有极大兴趣的原因所在。因为那是新的一个速度标志,那是逃离地球的速度,每秒7.9公里。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看到新的技术似乎在展现之中,但还不足以形成一个对产业的一个革命的推动,为什么说速度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对能源问题来说,除了它的能源利用性最重要是动力技术,一种新的能源的使用就有了一种新的动力技术,这种新动力技术就改变了整个工业形态,这是它最核心的命题,如果有火箭这种技术出来,很可能动力技术就跟我们过去的技术是不一样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比如说人造太阳这种核聚变外太太空技术,这很可能值得关注的。
但是我刚才说了似乎这到商业化运用很具有一段时间,于是我们可能处在一个新技术的革命前沿,在黎明到来前的黑暗里,应该说是最黑暗的,世界经济因此长期低迷,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相信,我们可能进入新周期,这个周期如果用美国前财政部长(现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的话说,就是长期停止(经济),于是我们就会面临经济增长速度,步入过去的一个时期。
现象二、全球无一例外的是高杠杆。是企业大规模负债,人口靠杠杆来推动的,什么是金融危机呢,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是快速的去杠杆,这个去杠杆是对所有的具有负债的主体都是去杠杆的过程,只不过金融的杠杆更长去的更快,所以这种危机就定名为金融危机,但并不是金融部门的,美国的次贷危机首先是居民部门去杠杆,什么叫次贷危机?就是住房按揭贷款还不起了。这是家庭资产负债表出了问题。
希腊危机是国家资产负债表不能持续,政府的钱还不出来也借不到钱,然后这个去杠杆就可以传递,但是要注意的整个经济体只有四个杠杆:政府、金融、企业、家庭资产负债表,这四张是可以互相传递的,只不过在这个时候金融是用杠杆经营的,它的杠杆最长,所以衰退最快,那么这种就表明叫金融危机,但是它实际上是去杠杆。
要去杠杆,就会到了金融危机,于是各国政府就在加杠杆的办法,来避免它快速的去杠杆,这就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如果一次不行、二次,三次,但是我想说8年货币政策如此之宽松,你会看到一个多星期前在欧洲开会,他们是实行负利率,这个负利率我们理解不了,只能叫负利率,这是咱们常人很难理解的,但是它变成事实了,换言之你到银行存款,我也倒收你利息,如果你到银行借款,中央银行补助你利息,天下有这么好的事实吗?但是它就是这样,最后你会发现还是没有人借款。
货币政策宽松到这个地步,需求上不来。经济毅然是低迷的,于是80后,我们来评价这个政策,我们看到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防止了更大的衰退,但是并没有提升增长,这意味着过去我们建立起的所有逻辑全都受了重大挑战,总需求政策全部失灵,大家知道所谓经济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最重要的要提升总需求,当年利率搞成负的了,本身就起不来,那就证明这个政策本身就走到头了,于是无一例外地提出结构性改革。只不过中国更想突出结构性改革的含义,就加了一个供给侧。
逻辑是如果需求做不到,咱们只好改选走供给了,因为我们经济学就是供给需求问题,过去所有经济学研究都是在需求侧怎么稳定,需求侧现在已经弄到负利率也就吃奶劲都使出来了,也就这样了,经常不见气色,那么只能改从供给侧方向走,全球无一例外提出结构性改革,中国只加了三个就是供给侧,我们说这是全球性的潮流,它是新常态中间的必然产物,但是话又说回来了,一谈到供给侧我们就晕了,因为我们知道供给问题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技术进步问题,从经济学看是一个随机的过程,你根本不知道那个东西从哪儿出来,也没法规划,也没法知道,我们所有的理论逻辑过去之间需求上的,就是供给自动产出的,于是可能会多了少了,我的条件需求就是来控制它多少的问题,但是现在如果是供给侧出问题,那么供给是一个随机的过程,那么什么叫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最核心就是改革,创造土壤、创造环境,让撒下去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尽管你不知道它会长出什么东西,但是你知道它会长出来的。于是你给它创造生长的环境,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的全部核心,于是我们说体制机制的改革,成为这样一轮供给侧的全部问题。
如果说供给侧可以人为做到的话,那么计划经济是最好的,但是为什么计划经济做不到呢,人不是上帝你不能料事如神。你不会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在、无所不会。而在经济下恰恰最不会的,就是我不知道地里会长出什么东西出来,我们能做的事就是送松土、浇水,给它创造环境,希望它长出来。
这种安排就是创新,这就叫体制创新,那么这种创新就是建立一种创新的体制和机制,这就是改革。我想如果理解供给侧你要从这个角度来讲,是如何创造一种体制能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技术、新概念、新思想不断涌现,在这个涌现过程中间,可能有的不行了,但是毕竟会长出点新玩意儿,而且没准里头还长出一个参天大树。全球都是这种状况,如果全球是这样的话,在未来一个时期,全球的状况是低增长、低通胀相应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代表的低利率构成的一个时代,这成为常态了。
我想说的这个常态跟我们过去理解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在过去我们知道经济全球化,全球化在精确的含义中间很明确,表征很清晰,经济增长速度是快于任何一个时期的,但是我们看看从危机以后,全球经济运行的增长率是远远低于它潜在增长率的,那个黑的虚线是潜在增长率,而红线是现实增长率。
更为重要的是,在过去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增长是快的,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更快,大概是经济增长两倍左右,跟国际贸易相关,国际金融的发展速度更快,于是有人说什么叫经济全球化呢,实际上就是全球金融一体化。
全球GDP国际贸易增速,我想告诉大家,已经连续5年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低于GDP的增长,我们又看见GDP的增长已经低于过去,但是现在国际贸易增长又低于GDP的增长,金融本来是负责这上头的,你突然一下去了,我这就没有办法了,于是大家像无头苍蝇,金融的不稳定性由此出现,通过这个就变成一个新的现象,大家手忙脚乱,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欧洲日本利率变成零(负的)这也引起人们新的担忧。假如是这么一个时代,会不会这种去杠杆导致去全球化。
其实我们应该说这种担忧不是一个空穴来风,是真实存在的。上个月欧盟以压倒优势票通过一个决议,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美国现在就通过法案要求对中国的所有的钢铁实行反倾销。这是去年WTO经过多年谈判,多方会合终于无疾而终,这意味着全球的WTO代表的贸易体制,可能正在寿终正寝,取而代之的就是区域性的集团化的安排,TPP、TIPP,而TPP是把中国排除在外。
它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很担心,是不是去杠杆会导致去全球化,我们又知道中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中国曾经一度进出口贸易占GDP的70%,而且一个对外开放,一个自由贸易的世界,对中国来说是国家利益,因为我们的能源的60%是依赖国际市场的,我们的食品现在也很多是依赖国际市场的,但是全球又出现这么一些新的东西,所以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我想各位应该关注一下我们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这是一个新的周期开始或者旧周期的结束,世界经济正在发生变化。
这个变化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呢?中国经济也在下行之中,(看图)这个到现在已经差不多24个,坦率地说我做中国宏观经济研究近40年,我是中国第一个经济学博士,而且还是做的不错的,我坦率地说我也没见过这么一个下行。它不是说下行的速度多快,下行的幅度有多大,它是比较平的,但是下行的时间如此之长超过了预期,中国经济下行超越预期,这个下行时间很长,经济是有波动的,这个波动是一个上行、一个下行构成一个周期的,过去做经济研究是过去来看波动,周期基本上是稳定的,过去的周期来衡量现在的周期,你可以说下行多少个月,然后它该上行了,上行多少个月下行了,当你用这套方法来分析中国经济,发现搞不准了,就说超预期了。
超预期说明中国经济目前下行不符合周期变动的规律,那么它一定意味着中国经济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从而出现了新的趋势,什么是结构性的变化,就是跟我们讲世界经济形成的高度相关。
第一,世界经济想进入低速增长,于是出口导向必须转型。
第二,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于是低成本制造不再具有持续经营的优势。
第三,人口红利趋于消失投资驱动经济增长能力减弱。
第四,节能减排成为全球性的需求。资源耗费型经济难以维持。
这四个因素,曾经是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因素,但是这四个因素现在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我们来简单看一下。
这是中国的出口,我刚才说了,中国出口曾经一度占GDP的70%,中国经济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出口部门是中国的一个最重要的部门,2010年是出口最快的时候30%,但是2015年已经是负增长,今年一季度负8%,我们说今年能不能转正,都不知道,从过去30%的增长,变成负增长,这对中国经济挑战是巨大的,中国是一个出口导向型经济,因为它的产能是为国际准备的,出口受了这么大的影响,产能过剩是必然的。
为什么要寻求产能的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就是因为产能是国际准备的,产品出不出去,咱们再把产能弄出去,这个产能相对中国市场来说是绝对过剩的,如果世界经济长期低迷,如果这个产能搞不出去,这个产能就会拖累中国经济,其实我们看到这次金融危机以后,首先倒的是我们民营部门,沿海中小企业,都是出口加工型企业,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温州的老板,他告诉我说,冬天我们见过,不就冷点,很简单,我们温州有办法,冷了多穿点衣服,我为了维持生产,咱们借点高利贷,咱们先把生产维持住,实在不行咱们就抱团取暖,相互担保。反正冬天是要过去的,冬天一过春天一来阳光明媚,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说我们温州过去这么过冬的。这次就不一样了。
这次的冬天不太冷,这个冬天时间太长了,忍了一年又一年,最后终于忍不住我先倒了,债务链条崩了,这就是你看到温州所有后来是在2011年的时候就出现了债务问题,然后整个链条就断了,很多企业就垮了。
所以对咱们这位企业家来说,特别估计世界经济这样一个新的变化,转型升级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那么中国经济由此由出口导向决定性的转入内需扩大,这对企业来说,这个是不眼睛向内很可能你这个就混不下去了。
但是我们知道中国很多企业,你知道为什么互联网中国发展这么快呢,中国过去都是两头在外的,市场在外、原料在外,只不过加工能力在这儿,没有销售能力。一遇到危机之后,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人家没有订单了,中国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马云最伟大的贡献就是没有订单了,我们就创造一个平台你来自己卖吧。这是互联网发明的原因,但是我想这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我们企业自己建立自己的品牌,一定是自己的销售。自己的研发、自己的销售。 但是我们看看这个跟过去改革开放38年相比,这是重大的变化。
第二,中国过去是二元经济,是有一个弱小的工业部门,但是是一个庞大的农村部门,由于弱小的工业部门,劳动生产力比较高,有较高的工资,所以传统农村部门的劳动力受较高工资的吸引,愿意离开农村到城里打工,这个过程就叫工业化过程。
工业化过程不仅仅是意味着一国中间工业比重持续提高的过程,更意味着这个国家中间,这个是从事非农人口的秩序提高过程,而拥有工业集中在城市,所以这个工业化过程也就是城市化的过程。
中国这个大规模的出现是1993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大量的农民从内地背井离乡到深圳打工,形成了沿海出口导向型经济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力,由于农民工如此之众多,大家相互竞争,工资压在最低的水平,于是我们招商引资就很容易了,其他条件我跟你一模一样,但是我的工资水平更低,你到我这儿来投资,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逻辑,我在同等质量、同等技术要求条件下,我的生产成本最低,于是我的售价最低,于是中国就成为了世界的工厂,中国的产品因此卖到全世界,这是我们看到的上世纪末已基本世纪初的股市。那时候农民工说,要想增加收入只有靠加班,中国的工人劳动时数最长,人力资本又最好,因为比较勤劳,同时文化水平也相对比较高,只好都是初中以上毕业的。那么中国的产品卖到全世界,但是现在股市变了。
这是外出农民工占整个农村劳动力的比重接近50%,这是至45岁以下的,这45岁以下的青壮农民50%已经不再农村了,农村成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地方,如果你再看看峰值年龄大概是在25岁,就是25岁以下大概70%、80%就不在农村了。
于是农村劳动力不在富余了,我想告诉大家的,去年开始2015年开始,农村向城市转移劳动力变成负值,负的0.4,也就是人口开始倒流了。
如果说农村劳动力不再充沛,招工难、招工荒就出现了,就意味着工资成本的上升,大家看看这张图这是过去3年中间的最低工资,最低工资被理解为农民工工资,这是官方规定你到这儿来打工,最低的工资。
如果你仔细看这张图,你会发现很有意思的现象,中国在这个最低工资上头,几乎不存在东中西部的差距,如果说存在的话,是西部的工资增长速度快于东、中部,这几年增长最快的是甘肃、重庆、广西、宁夏、广东也是比较快的。
这对我们企业家朋友有一个启示,跟我们前面的因素连在一起,如果你现在还想维持廉价制造,还希望以劳动力低成本来维持你的竞争优势,那你的产业只好搬到东南亚去,因为劳动力成本更便宜。如果你不想搬到那儿去那就得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生产的马桶盖,你就得生产的跟日本的质量一样高,甚至超出日本的。这就面临一个选其实我们做银行的看的很清楚,中国企业走出去还不止是国有企业搞点矿、油,但是更多的是中国民营企业抱团走出去,中国现在在国外大概有10几个海外开发区。
中国现在目前是纺织品第一大生产国,第二是越南,如果全国各地廉价商店去看看,沃尔玛、家乐福,你去买廉价衣服,你会看到越南制造、斯里兰卡是这些,但是这些纺织品是中国进口的,但是生产这些纺织品是中国企业投资的,我曾经当过越南政府顾问,我看到在候志明市海防是市有庞大的中国开发区,都是中国企业投资的,这个中国企业包括台资、港资、大陆资本。于是我很有感触,我过去在国家体改委工作管深圳,我想30、40年前深圳不也是这样的吗,那时候招商引资,能引来制衣厂、箱包厂、玩具厂,重大成就。珠三角就是这么起来的,现在人家那个地方正是在重蹈中国30年前走的路,是你中国企业把这种玩具厂、箱包厂、制衣厂弄那去了。是因为他的劳动力成本更便宜,中国现在最低工资大概都在300、400美元这不算高。400美元是2500块钱。但是越南是82美元。
大家经常讲的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它是有真实背景的,就是因为这样的一个竞争优势,中国不显现了,中国也有资本的实力了,于是我把工程迁到那儿去,自然就需要有金融服务,这个金融服务就是人民币国际化。有了这个金融服务,就有了政策安排,这就一带一路,这是跟过去30多年相比是重大变化,过去我们的劳动力是便宜的,现在不便宜了,由此你知道对这个国家来说,技术进步成为最重要的,将来不是靠廉价劳动力的投入,而是靠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十三五”规划强调第一件事情就是创新,创新是靠人的,不再是廉价体力劳动,而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本的提升,自然就变成经济过程了,是终身培训的,我想这是诸位来到五道口商学院很重要的原因。但是这跟国际相比是重大的变化。
我们来看看中国的人口,中国人口开是老龄化了,我想说的我做了将近40年中国经济的研究,而且是著名经济学家,我自己也感到颇为欣慰,但是我想特别强调的是,我没有想到的,或者考虑不周的是这个。
中国人口结构如此迅速变化使我们大跌眼镜,坦率地说我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充分理解,中国人口这样一个变化,对中国经济社会未来的挑战是什么?在我的想象之中,大概所有的经济问题似乎我们都能对付,但是可能有一件事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中国未富先老,就是你的经济还没有达到发展国家那么一个水平,你的人口老了。这变成一个很头疼的问题了。
在人口学中间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叫总合生育率,听起来很拗口,但是你可以这样理解,一个妇女一辈子生孩子的胎数。从人口学、统计学、从各个学科都可以证明,如果总和生育率是大于等于2.1,人口结构是不会变化的,或者人口会越来越年轻化的。这种情况在全世界不太多见但是有,比如说印度就是这样,所以你知道中国跟印度龙象之争,其中一个含义就是印度人口越来越年轻化,晋升劳动力是日益增多的,劳动力成本会压低,从而印度具有竞争优势,印度会赶超中国成为下一个制造业的大国,这是龙象之争很核心的一个命题(印度人口)。
确实印度人口也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但是印度问题我们不讨论了,我们认为印度可能做不到,印度什么条件都有,就弄不成。就是什么条件都有,但是印度似乎这么多年来,总是弄不出来,所以叫“印度的诅咒”。
当入口总和生育率低于2.1的话,人口一定会老龄化,我们知道中国是当年采取过计划生育的,人口增长率肯定不会超过2.1,人口一定会老龄化。当时我们估计中国总和生育率是1.8,但是第六次人口普查,三年前的结果使我们大吃一惊,总和生育率远远达不到1.8,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推算方来推算总和生育率,因为官方没有公布,但是你可以从它的那个统计数字来推算,但是所有的推算结果都低于1.8,最低大概是1.13的,我们通常认为是1.4到1.5。你知道1.4、1.5跟1.8有什么区别呢?至少有三个重大区别:
区别一、如果说是1.8的话,中国的人口高峰是在2035年以后出现16亿。
区别二、如果是1.4、1.5的话,中国的人口高峰可能是在14亿多一点,2025年出现。
即使现在恢复二胎,人口会有增长,我们认为它大概也能达到十四亿六千万到七千万,这个是高峰可能是在2030年出现的,到那个时候还会下降。
这个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零到14去人口,这个指标如果占人口是低于15%的话,叫极度少子化。日本是0到14亿人口是低于15%的,那么极度少子化意味着软硬,日本先在这样一个人口的增长态势来看,100年以后没有日本人了。中国这样一个增长态势来看,在本世纪内中国人口回到10亿以内。
如果是1.8的话,人口老龄化就是我们这个指标,65岁人口占人口超过10%,联合国标准,那么会出现在2020年以后,如果说1.4、1.5的话现在就是,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你应该看到了,去年中国65岁人口已经占整个人口的9.7,如果中国维持目前的标准60岁,我是从中国银行退休了,我今年62,如果继续维持退休标准,去年中国是60岁人口占人口已经是14点几,如果继续维持这个标准,2020年中国的60岁人口会占整个人口比重达到20%,换言之那个时候5个人中间就有一个是领养老金的。
如果是生活的大城市北京、上海,如果按户籍人口来算,6岁人口已经超过30%了,我们很感谢农民工,很感谢新北京人、新上海人是因为他们进来把平均年龄压低了。是他们缴纳的社保在支付退休的,但是你会发现养老问题变成很大的问题了,要么是在各个阶段讨论养老问题,包括提高退休年龄问题,看来这是必然的。
第三,人口这样一个变化,也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变化。
如果说1.8的话,60岁人口占10%,出现在2020年以后,也就是中国老龄化会出现在2020年以后,至少在5年之内中国人口还是年轻的,年轻意味着新技术和劳动力是增长的。劳动力是比较充沛的,就业问题是比较困难的。但是现在的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2012年开始,中国新技术市场劳动力也就是14的人口每年下降300万,已经连续40年了,那么就意味着今后劳动力不再充沛了,农民工没有了,是年轻人少了,就业问题就不是严重的问题了。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你会看到为什么现在对经济增长要求很是很高了,在2008年的时候,金融危机的时候温家宝总理说,我们要保增长,为什么要保增长?如果经济增长速度超过8%,会有2000万农民工回归到家里去,因此保增长就是保就业。现在就是就业压力不大,于是我们提出新的口号政府在转型,你别去搞投资,招商引资搞生产,你应该变成一个从建设性政府转变成为服务性政府是提供公共服务,这叫政府职能转变。
转变很重要的条件,就是就业问题不像我们过去想的那么严重了,当然就业问题依然还是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变成结构性的问题,一个是产能过剩的工人安置问题,一个就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中国大学生产量是非常高的,每年700多万,但是我们说这两边它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比如说大学生人家工业岗位是充沛的,但是这个岗位是扫马路,人家说我是大学生凭什么让我扫马路,我不干,这叫结构性失业。
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看到这样一个变化,这个变化是从好消息来说,这个是居民收入水平会持续提高,因为劳动力,工资水平会持续上涨收入会增加。
第二,人口老龄化,有些支出是刚性的(医疗)。通常是从保险公司精算来看,一般符合这个规律,就是一个人人生的医疗费,80%是花在生命的最后两年,人口越老龄化,医疗的开支持续增长,于是医疗行业是看好的,随着人口老龄化年轻人少了,要技能培训、教育产业是看好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消费这个领域是看好的,这是好消息这些行业会增长。
坏消息是什么叫人口老龄化,就是吃饭人多了,干活人少了,就是动用过去的储蓄了,在吃老本了,于是中国储蓄率下降,从2010开始下降,而储蓄是投资越来越低,如果储蓄下降,投资就会下降,而中国经济是投资驱动型经济,投资增长速度非常之快,这个来源于下降,投资就下降,中国经济因此也会减速,如果你想勉强还想维持这个投资,那你就得负债借钱,于是负债率会越来越高。刚刚就会越来越差,更何况也是你借我的钱,我现在都没有钱了,你想弄太长也弄不了多长了。
这时候你就看到中国经济投资渠道性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了,就变成消费劳动了。这跟过去30几年相比也是重大变化。
第四,节能减排呈大势所趋。这个我就不想多说了,很多人都来自北京,北京过去雾霾很严重,今年雾霾很不严重,河北减产4000万吨钢铁、水泥,北京天就蓝了,但是那样一个减产,一定意味着GDP下降,所以我们经常开玩笑,北京天蓝了,中国经济真是又在下行了。
它充分反映的事实,中国过去资源耗费型的,环境污染型的经济增长,什么叫产能过剩?按照中央经济会议的一个定义,超出资源跟环境承载能力的产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是绝对过剩了,而且确实去年减产能效果很明显,河北减的四千万吨钢铁,四千万吨水泥以后北京天就蓝了。北京蓝天天数显然多于往年任何一年。它说明过去资源耗费型的,环境污染型的经济增长真是难以维持必须得改增长。这跟过去相比是重大变化,过去资源廉价环境不要钱,现在都变贵了。
我想说的上述四个因素你看到是过去30年,就是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因素,现在都在发展变化,中国经济因此告别二位数转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新阶段被称之为新常态,新常态的第一句话就是中国经济是下行压力。
第二,下行到什么地方,会不会导致中国经济硬着陆。
讨论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看一张表,我们看到中国经济下行,短期下行压力全部是来自于投资。这是2015年的中国投资增长,其中你会看到整个从2011年开始投资,我们说2010年是中国处于这个高点投资维持在这儿,从那以后就开始持续下去,到2015年开始下行速度加快,如2015年翻成这样一个会变成这样的。
中国基建投资大概占中国整个投资的四分之一左右,中国房地产投资大概占四分之一左右,中国的制造业投资大概占30%左右,这三块加起来就是80%的投资。
那么看到25%的这块投资,房地产这个投资,在去年年末几乎是零,就是正的0.9,那么就是四分之一的投资几乎是这个发动机熄火了,30%的投资,制造业也在下行之中。这个发动机也是力量不足了。那么就唯有靠政府的基建投资开足马力,但那只是占四分之一,中国经济因此下行。 这个下行会不会导致硬着陆?因为我们知道如果投资继续下行,经济还会进一步下行,经济会进一步下行,失业问题会不会严重化。
第二,投资我们知道很多都是负债进行的,于是投资的持续性非常重要,投资不仅是GDP的来源也是这个现金流的来源,如果投资不能维持这个债务就不能维持,金融就要出问题,于是我们看到硬着陆这两个标志,失业问题严重化金融出现大问题,那我们就回答这个问题,中国经济会硬着陆吗?中国经济硬着陆的两个指标。
在说这两个指标前我讲一个故事,今年4月份我在法兰克福参加欧洲央行的会议,讨论全球经济问题,我上台要演讲了,主持人说我向观众们提个问题,今年是世界经济有些下行的风险因素,一共有四个:美元加息、欧洲经济因为欧洲难民问题经济持续困难、大宗原材料价格的波动、中国经济硬着陆?这四个问题请你们投票一下,哪个风险最大?53%的人认为,中国经济硬着陆是对世界经济最大的威胁。是风险最大的因素,理由很简单,中国是世界大经济体,你出了问题,这就是全世界的问题。
我当时回答说,你们说的很对,中国经济硬着陆确实是一个风险,但是我们看到从目前来看,这个风险是可控的,这不是一个说大话的问题,是有详实的风险,中国经济硬着陆无外乎是这两个指标:
指标一、中国GDP创造的就业,每新增GDP就能创造它的就业,大家看到2010年的时候,大概每新增一个GDP能创造不到120万个就业机会。到现在创造将近189万,于是我们能理解两件事情:为什么那个时候说经济增长速度维持8%,一个GDP120万个就业机会,维持到8%以上也才是1000万个就业机会,而现在已经增长速度维持在6%以上,就能创造1000万个就业机会,为什么出现这么重要的变化,是因为中国产业就够发生变化,服务业成为中国经济第一大部门,而服务业的就业,这个弹性远远高于制造业的,于是它需要更多的劳动力,短短5年中间我们就谈一个大的提高,一个GDP就要被当年GDP创造多出60、70万就业机会,如果说中国人口结构这样一个变化,未来每年新增1000万个就业机会,就能满足充分就业的话,所谓充分就业,就是调查失业率低于5%,只有6%的速度,就能创造一千万个就业机会。
而现实中国经济增长,似乎不大会低于6%,我们说这是一个算数问题,更何况中国政府有政治承诺,就是它的速度搞到6.5%,两个翻番。2010年到2020年GDP翻一番,居民收入与GDP增长保持同步,那么居民收入2010年到2020年是翻一番的,我想说这是一个政治承诺。 中国梦的通俗版就是这两个翻番。
从历史上说,它无论如何得把经济维持在6.5%以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业的问题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中国经济不会出现大规模失业导致的所谓社会动荡和经济困难。
第二,债务的可持续问题。(三个)
问题一、不良贷款。影子银行的违约和地方债务的可持续,我们分别简单做一个解释。这张表我们列示了中国坏账上升。大概是在去年年末是1.5左右,到今年一季度是到1.67,大概二季度是在2%左右,银行业的坏账上升是个不争的事实,我们认为从2013年开始上升,今年还会持续上升,明年还会上升,后年到底,这是不争的事实,确实坏账怎么办,会不会对银行带来很大的困难,导致银行出现的问题,这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但是我们似乎也不是很大的问题,核心问题并不在于坏账上升,而是中国在2013年采取了一个很特别的安排,大家知道这次金融危机以后,金融监管是非常的,金融监管的宏观是监管,然后你巴塞尔协议三,搞金融都清楚,巴塞尔协议三是要求各国银行2019年开始执行的。
中国是2013年时候就要求中国银行业率先执行中国的这个标准,这个标准是比德巴塞尔协议三个标准来做的,但是它有比巴塞尔协议三更加严厉,其中最重要一个指标体现在我们叫波贷比上,它要求中国的贷款,中国从事贷款的金融机构,必须把2.5的现金拿出来放在一边作为坏账准备,整个贷款规模的2.5,全球按巴塞尔协议三个要求是1%,这也变成一个数学问题了。
就是你认为中国的坏账会不会在一个时点上超过2.5%,如果说它采取5种控制,10是不超过2.5,它的波就全能覆盖这个风险,它就不损害资本了。 如果把中国银行利润加进去,这个数大概是在3%左右,其实加上债转股这个东西,你们的说法都不对,那时候叫资产负债表调整工具,它给银行有办法,就是把那个坏账别坏掉,我们叫停息挂帐,我随时报备能把我的坏账给打掉,剩下的搁一边,咱们慢慢再说,因为你要真正做债转股很困难,银行没有经营股的能力,更何况你现在是尚层装饰公司我在给你兑价钱这怎么兑。
那个是用来谈判的,当年的债转股不一样,当年我是国有的,你那个也是国有的,咱俩一比一画一下就完了,现在我这也是上市公司,你那也是上市公司,我也不能随便拿股东的钱给你这么玩。那咱俩再说道说道这是旷日持久的,所以更重要的是我想停息挂帐,资产负债表他先别坏掉,咱们日后再说没准你看好了,把钱还回来了,咱们也不债转股了,我们知道这叫资产负债表调整工具,只要我这种工具来能操纵这样的,资产负债表不破掉,那银行他还可以持续维持下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你要观察中国银行业会不会损失资本,就是它资产负债表会不会坏账超过3%,看来这个是个很小的概率事件,当然你们会提到第二个问题,因为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房地产问题,这是银行业的房地产资产构成,大概中国银行业中间的四分之一,22%的资产是房地产,但是只有6%左右是房地产开发贷款包括地产和房产开发贷款,地产开发占50%左右,1%左右是房产。换言之这一大块都是个人按揭贷款。
如果说这块有坏账,这块坏账是包含在这里头的,房地产如果销售困难,房价下跌,其实人们担心的是对这块的影响,就是会不出现断供我不要了,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这个,我不要房子,你银行拿走反正我钱不还了,人们担心说这一轮房价在下行,会不会出现这种问题,特别是大家知道尽管中国的大中城市房子还在上涨,但是你要知道这个大城市,70个城市它的销售面积是只占整个销售面积的30%多,销售收入大概是60%、70%,中国是个倒三七、四六的状况,60%、70%的建筑面积是发生在二线以下城市的,但是它的销售收入只占整个房地产销售的30%、40%,60%、70%销售收入是来自30%、40%一二线城市房子的销售,人们担心三、四线城市的销售。
中国2779个县,如果按西方标准来看,每个县城就是个城市,而且还是很大的城市。如果包括镇的话数目更大,会出现断供,而且中国在2009年确实出现过断供,我们说不会。因为中国不是美国,中国的贷款不是美国的次贷,如果你去买房子你到银行去贷款,银行要你首付、收入证明、房本抵押,这三件事是非常重要的。
首付是防范资源性违约的,中国现在首付30%,房价不跌30%,你觉得这地方房子很值钱,我还给银行还款,比我不要房子划算的多。
收入证明是房子被动性违约的,我放款前说你真的有没有还款来源,不能说你尽管有真实需求,但是你还不了钱那也不行。
房本抵押就是你的房子还得押到我这儿。
次贷就是没有前两个,零首付零文件,于是我在美国我也很聪明,我没有首付借的房贷,现在房价跌了对我最合适的选择是我不还钱了,房子你银行拿走吧,更何况你也没有收入证明,不能证明出来我有钱没钱。我最好的选择就是不还,大家知道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并不是说没有钱还不起房贷了,是有钱也不愿意还房贷了。
只要我的首付标准不降低,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强调说是,无论如何就是促进房子销售,降价降息都行,不能降首付。
由此你会看到,现在中国首套房子首付是30%,不排除个别地方、个别楼盘可能会跌破30%,然后也不排除断供的问题,但是作为一个全国性的现象,大概会看到中国的房价跌30%似乎还不大可能,银行就不会出现美国那种系统性的这种困难。
所以你知道为什么,当时在沈阳他们为了买房子要首付贷,被紧急叫停的原因,这不是房地产促销的问题,你促销可以用其他办法,但是不能降首付,也就是说连首付都是贷款形成的,那到头来房子都是贷款,房价跌了我不要了你拿走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尽管中国的坏账也上升,中国的房子销售有困难,但是中国的金融业似乎不会出现大规模的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如果操作得当,如果有时间。
第二,债务的可持续性,影子银行问题。什么是影子银行,影子银行就是看不见摸不着,那就是见鬼了,怎么叫治理影子银行,看得见摸得着,这就行了,就是把鬼变成老虎,老虎尽管动物凶猛,但是你知道怎么对付它,鬼真是没法对付,看不见摸不着天天鬼附神,这时候就很麻烦了。
什么叫影子银行,我们说它是除了资产负债表,又没有彻底出资产负债表的业务,办法就两条:回表、出表。
从回表中间来看,非标准资产回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它让资本来覆盖风险,如果你资本不足你想办法去筹措资本,如果你普通股筹措不到,你可以筹措优先股,于是你看前几年中国的银行业,全部都发了大规模的优先股增加资本重组率。影子银行的比重在下降,我们说这可能是一个方向,但是这可能不是唯一的方向,甚至不是最重要的方向,最重要的方向就是出表,这叫资产证券化。其实你看银行卖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是我一级市场完成了发行,二级市场不让我转帐,于是他在我表外,但是风险又在表内,于是就变成影子了,如果你让它转让,这叫市场给风险一个定价,这是证券化,证券化最重要是市场给它一个定价的,因为市场会分出各种层次的有好的债也有垃圾债,高风险债不就是垃圾债吗,但是在于高回报,那么也有人愿意资产证券化,而资产证券化一定意味着毁灭经营,一定意味着监管体制的改革。这就是去年提出的监管体制要调整,我想很重要的背景之一。
去年中国的股灾实际上也是说明这个问题,说杠杆融资,杠杆是银监会管,融给了证券,证券是证监会管,这两个管的每个都管,但是铁路警察各管一道,中间就出问题了。他那是信贷市场和货币市场,跟资本市场通了,资产证券化也是资本市场,它也需要综合监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要假以时日我们的市场体系我们的监管体系发展,我们的影子问题把它透明化了,换言之鬼变成老虎了,尽管老虎凶猛还知道有什么办法对付,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它的风险是可控的。
第三,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这是很多人都关注的问题,而且是大家热炒的问题。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有一篇专文就讲中国政府的债务问题,我们说确实中国政府债务问题是个问题,但是中国政府的问题不会像咱们说的是那种问题,它很严重,但是也很不严重,很不严重是这两条:
中国政府的债务负担是全球最低的,大概只有40%,站GDP的比重,我们知道这个欧盟有一个标准,我们称之为马斯特离里赫条约标准,就是欧盟入门标准,标准中间有一条异国政府债务不能占GDP超过60%,如果拿这个标准来衡,大概全球只有中国政府能够满足这个标准。看看日本国债占GDP比重超过250%,美国超过100%,然后既是大家认为比较健康的德国也在80%以上,大概中国政府的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加起来,40%左右。
第二,中国政府的债务。其中一半都是或有债务,就是地方融资平台,但是地方融资平台是投了资了,修了路了。建了桥了,这跟希腊债务不一样,希腊债务是吃喝,肯定是换不出来了,中国这个不排除这些基础设施有减值损失,但是至少你说不可能血本无归,他至少有一个东西在这儿。
中国政府债务非常严重,严重主要体现在两条:
一条,期限错配非常严重。如果你们看看审计署的数字就能看到,中国政府的债务48.85%发生在2008年以后,而且基本都上借短贷长的,修路修桥那要旷日持久,但是借的款都从银行里面借的,也就是3.5年,于是现在全部到期高峰,路还没有修通,当然还不出钱来,这叫期限错配及
二条,中国政府的债务,基本集中在基层。你看看审计署关于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审计报告,你会有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中国279个县只有54个县不负债,就是270个县都是负债县,尽管这个负债的量可能不是很大,但是你备不住负债主体如此之多,这管理起来很困难。这是中国政府债务问题。
你看它解决债务问题怎么解决的,从原则上来说,债务问题不是金融问题是财政问题,它要建立新的财政,重新来确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其实从这届政府上台以后你会看到,在预算法进行了调整、修改。税收制度也做了重大调整,营改增。今年推进最重要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这是财税制度。一定严肃财政纪律,重新建立财税体制,然后来解决地方政府负债问题。
既是在这个制度建设进行的过程之中,其实又是技术手段。
第一,最重要的问题,你发现它是期限错配问题,我能不能纠正期限错配。去年3.2万亿的中央政府债发行替换地方政府的银行贷款,替换的结果也很简单,然后就把银行的短期贷款给替了,银行的坏账率就下来了。
第二,对政府来说也是好处的,这个是去年政府替换它是2000亿的利息,银行来说也很高兴也不高兴,损失利息这个讲确实是收入下降了,这个利润下跌了,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我的债务可以持续了,它不至于到那天突然坏掉了,反正是中央政府的债务,你再几年再说,这叫资产负债表的控制工具,但是我们说这是一个止疼药的工具,这不是一个根本解决问题,根本解决问题是PPP,负债与财政分离。
我们地方融资平台是地方负债很重要的原因,地方融资能不能进行公司化改造,就是变成企业,尽管也是国有企业,但是它毕竟跟财政部关系疏远一点,更重要的是把地方融资平台的项目打开,让本项目的收入和本项目的现金流来承担本项目的债务,这就叫PPP,我们知道去年财政部和发改委是大力在推PPP,今年PPP准备立法,我是它的立法委员。如果不错的话,9月份有草案会出来的,特许经营立法,那么在解决过去民营企业进入这个行业中间,关门打狗的问题,政府的换届,前一届政府说了,后一届政府不认了。而且这次立法确实很认真的,光他专家委员会有40、50个委员来自各行各业,尤其是法律界限一。如果推进PPP,本项目的收入和本项目的现金流覆盖本项目的债务,这就是相应的脱离了政府债务。 于是我们看到只要有足够的时间,这个风险也是可控的。
你会发现我讨论所有问题的时候,都有如果有时间,那什么叫宏观调控政策,就是争取时候的安排,这就是说宏观调控它是总需求的政策,它是通过适度的控制来争取时间,如果我们说放大说结构性改革创造条件,如果放小了说就别叫老常态砸下来了,中国经济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去产能、去杠杆,如果两个同时一块弄,这个事就不太好弄了。
我只能说先把杠杆支住,这就是一个选择,宏观经济政策,从利益上来说就是争取时间政策,但是它的思路发生重大变化,我们知道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它是制订了一个合理的区间,所以合理区间是有上线、下线有底线,上线是防通胀,下线是稳增长保就业、底线是确保社会稳定的,包括社会稳定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词来替代就是金融稳定。
这个政策说如果当年宏观经济运行在这样一个区间以内,我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发生变化,继续为这几个方向,比如说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时候我的重点是推进改革,通过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来调整结构,来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如果说经济表现不在这个区间以内,我的宏观经济政策要做出某种调整,是把这样一个经济表现弄回来道路这个区间之中,我们又知道中国经济在持续下行,因此中国经济不大会出现上线风险,防通胀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但是更大的是下线风险,就是始终可能会探底,宏观经济就变成拖的政策,就是说我把你经济拖回去。
这跟过去理解政策是不一样的,过去是拉的政策,希望把竞争拉的越高越好,那叫刺激政策,现在他说我的这个政策就是只要你在这个区间中间,我就不管你了,但是你调出区间就把你拖回去。
在目前的情况下,技术进步速度还不够,我只能是靠投资,如果我们看了这张图,民间不投资,我只能政府投,如果地方政府投不了,那咱们就中央政府投,于是中央政治投资刺激加大,投资方向就是基建,铁路去年是农田水利建设,今年又加了一个农村电网改造,甚至现在连农村的危房改造和地方的保障房改造,都是中央政府投资的,去年一万亿的给开盘的再贷款,就是城市保障方建设。
它的方法是我在微调看着,不行了马上再动,每次动的不是很大微调,但是我又频繁的进行调整。就是要把这个拖回去。于是对中国宏观经济来说,我们认为中国经济今年我只在6.5以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我想强调说一下,这是挂着点滴的GDP,那不就微调,咱们是看不行,就是多加点药,行的就少弄点药,一会儿速度快,一会儿速度慢就是挂着点滴。挂着点滴你固然说这个人并太严重,但是你绝对不能说他健康。为什么要挂点滴,是因为他不太严重,他有治愈的希望,跟濒临死亡又不一样,但是它比较有病还需要治疗,于是这就是一个很深刻的问题,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前景在什么地方?不然的话,挂着点滴就没有意思了,就维持一个不好不坏状况,就是所有的政策的初衷,希望在什么地方,我认为最重要的,特别是在座的企业家。
今年是“十三五”计划的开年,但是我给大家的“十一五”计划,你怎么还停留在这儿,什么意思,我们来看一下,十一五计划当时有22项指标,8项是约束性的,14项预期性的。2010年3月5日上午温家宝总理给政府工作报告作“十一五”总结的时候,他说有的指标完成,有的指标没有完成。
有三项指标没有完成:服务增加值、服务就业比重、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这里我不想讨论为什么没有完成,但是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没有完成都跟服务业相关,它凸显的中国经济这一个结构问题,就是中国经济是以工业为主的,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在GDP中间这个是占主导比重的。这个制造业,这个工业是高度外向,于是我们就知道十二五计划是怎么写的,十二五计划是调整结构,说一千到一万,有各种各样的机会是要调整的,但是核心就是两句话:
一:产业均衡发展重点是发展服务业。
二,内外需共同提供,重点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的核心是扩大消费,而扩大消费的途径是增加居民收入。
这个是过去的5年,我们不知道这个结构调整了吗,是不是有变化,提出问题不是一个伪问题,我参加过当年“九五”计划的起草,这个中间就提出调结构,那个时候叫两个转变,经济运行方式从计划转变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性转成集约型,但是“九五”到“十一五”十年过去了,这还没有变,那这5年你能变吗?我们来看看,请大家关注四组指标,这四组指标,既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果,更重要的对在座的预示着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新的投资方向。
第一,居民收入增长。十二五计划中间很重要的一个,叫两个提高、两个同步,在初次分配上提高工资的比重,要就工资增长给劳动生产提高相同步。
第二,在整个国民收入之间,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要求居民收入增长跟GDP增长相同。
从2009年、2010年开始,中国居民收入增长就开始再度向上,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基本跟GDP保持着同步,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快于GDP的增长超过两位数。中国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居民收入在10年内2010年到2020年,增长翻一番的话,这是再造一个中国,这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
中国尤其是农民,农民中间,农民占中国人口占9亿,如果它按10%的增长速度这意味着7年内翻番,于是中国的消费就变成很强劲的增长动力,你会看到咱们远的不说,中国的出口人口去年1.2亿,大概是按国际旅游组织统计,这是海外支出,差不多6000亿美元。小四万亿人民币,中国经常向下的逆差,主要发生在服务向下,服务向下其中很大一个逆差除了海外的出国旅游还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到海外读书,中国留学生最多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对咱们企业来说要看到农民收入增长。现在很多产生过剩,钢铁水泥,但是我想问问,电视剧过剩吗、冰箱过剩吗…卖哪儿去吗?卖农村去了,尽管这些行业依然有困难,我见到海尔的人确实是比较困难,但是还能卖得掉,利润很薄,但是还能卖得掉,还不至于亏。
现在确实房子卖不掉,但是你要知道去年增长最快的一个行业是家具行业,家具卖农村去了,农民收入增长人家也改善一下生活,不能也在买家具,其实你们看到马云和刘强东的争论,最后一公里就是走的这儿,刘强东不就说强调的是我的配送能力下,村里都有网点,于是我可以是把货配送到农村去,我只不过再加电商,那我就是打便天下无敌手了。
马云一看说这不行,但是你看看中国居民收入在增长的,中产阶级在不断提高的,人家在海淘,咱们把网弄到全世界去帮你海淘,说穿了所有的都是对着中国的消费问题。我们是经常在海外,尽管说是对中国的现在的负面评价很多,但是外资还在持续进,很简单就是中国的消费,而且中国的消费陈章,不敢说你能变成最大的企业,但是你一定成长最快的企业,而且我们说农村市场是成长最快的市场,因此如果你们要去做转型也好就关注农民,农民的需求,中国的就业人口是它,而它有事物增长最快的群体。那么跟它的收入,跟它的需求一块成长,你肯定是不敢说你变得最大,但是至少说你成长速度会最快,我想这是一个考虑的方向,这构成了中国经济新的希望。
第二,研发经费,我们知道在“十三五”期间,这个没有完成任务,当时要求达到2%,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做到,但是2012年开始达到2%,这个研发经费的投入不是由政府投入的,是企业投入的,78%是有企业投入的,为什么要企业投入呢,劳动力变贵了,咱们得使用机器人了,在过去几年中间,全球的五分之一的机器人销售在中国,而且这个机器人已经不是一般的机器人,已经是智能机器人了。
比如说海尔告诉我,他们在佛山的工厂生产洗衣机,但是这个工厂是黑灯工厂,我说这不敢想象,他说我智能生产,全部是全智能化的,机器人是不需要灯的。只是在车间外头肯定是几个人控制下需要灯,我就发现中国的技术进步是如此进步的,技术进步固然是有高大上的,卫星升天蛟龙下海,但是更多发生在点点滴滴的技术进步和技术革新,这叫品质制造,这就是我们说的,一向中高端制造过渡,这个正在展现之中,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老百姓都感觉到,中国技术进步最快的行业是汽车工业。你会看到新车车型发布给全球是同步的,但是车价在不断降低的,你唯一一个解释,就是劳动生产在提高之中的。除了高新技术以外,传统技术、智能制造从粗制滥造向品质制造过渡,这是中国的技术进步,而这个大势正在出现,如果你们从事这个行业,除了互联网+以外,你们一定在用一个政策就是加速折旧。营改增的全部核心就是固定投资,投资免税。这个已经开始展现了。这是构筑民族产业,也构筑了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希望。
第三,服务业。我们知道在十一五期间,服务业是没有完成计划的,尽管在十一五期间,或者中央政府出过文件说,服务业增加快于GDP2个百分点,最后始终没有达到,但是2013年中国的服务业第一次开始超过工业,成为经济的第一大部门。
现在服务业已经占中国GDP的50%以上,我们认为2020年会轻松超过55%,但是如果想说这个服务业不再是传统的服务业,不是开个洗脚店,开个旅馆弄个饭馆,他开始是向高端服务业前进。
过去几年最快的行业你列举一下,都跟此相关,医疗、教育、旅游、互联网、金融、这都是服务业,这是增长最快的行业。这些服务业成了中国未来增长的希望,也成为关注的热点。
第四,过去中国经济结构中间还有区域结构问题,东中西部问题,中国是三个世界,预示在中央政府中间不断地有政策鼓励你们的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但是你看看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这是在过去两年中间,中国GDP增长的一个开始,最快是重庆、西藏、贵州。这种增长速度最快,但是我想说的它不仅仅是GDP增长速度快,更重要的是已经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出现了技术进步,你要知道中国高科技城市,我们认为排名第一,第二北京、地三成都。成都变成高新技术创业的聚集地了,
西部过去是最不开放的地方,现在变成开放的前沿了,大家知道一带一路最早弄去的是重庆,从重庆开往欧洲的班列,后来西行欧,一直到浙江的义乌到欧洲。那条路是2000年张骞出西域就弄成的,不就沙漠一条路吗,如果没有经济那条路就在沙漠里面躺了2000年了,就是因为西部经济的发展,使这条路有了重新复兴的可能,才会一带一路这叫向西开发。
我们看到西部成为中国经济崛起的一个新希望,我们知道看的四组指标,在过去的五年中间在发生积极的变化,而四组指标背后预示着跟这些相关的新的产业正在成长。这是中国经济希望,尽管他现在是那样,什么叫宏观调控呢,什么叫争取时间,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嫩芽还在成长之中,不能叫老常态掉下来砸死了,那我得把它支住,这就叫宏观调控,对老常态继续投资,打点点滴别下来,什么叫结构性改变,不就是改良土壤,改良灌溉、改良种子吗,这些嫩芽已经在发芽了,咱们精心伺候,给它创造环境,体制机制的环境,然后叫它快快成长。
一旦这些嫩芽长成参天大树,中国经济就可持续。我们认为这是可能的,道理很简单,尽管中国现在告别两位数增长,类似于当年亚洲国家,比如说日本1973年的情况,韩国1998年的情况,但是中国不是日本,中国不是韩国,当时的韩国和日本城镇化率是达到70%、80% 的,而中国去年只有56%,每年城镇化会有一到一个点,5个百分点的增长,换言之中国还有10到15年一个较高速度的成长。
为什么经济下行压力,这个潜力没有释放出来,只有一个原因制度设计不对,什么叫供给侧改革,就是把这个制度设计搞对,我们就知道城镇化是人的问题,他不是一个经济问题,现在人的问题就是多重的,这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也是一个文化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同时也是生态问题。
我想这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讲的,核心就城镇化,而城镇化如果把它落实下去,就是户籍人口的城市化,而户籍人口城市化,核心问题是它真正变成城镇人,他赚的钱在城里消费,在城里置业,现在中国的农民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说它有财产,但是没有财政性的收入,我辛辛苦苦在城里打工,我也不敢花钱,因为我知道将来要回到村里去,于是我把这个钱攒下来,在这个村里盖房子,房子盖的很漂亮,但是住着空房子喝西北风,我还得进城打工,于是在农村有财产,但是没有财政性收入。
我们认为很重要的农村土地的改革,承包地的流转,就是农地的流转,宅基地的流转,那么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解决中国农民的这样一个贫困问题,是中国走向全面小康的一个重要基础,进入一个全面小康,引入中等收入社会的一个进程,也意味着中产阶级的扩大,那么在这个情况下,我们会发现这个是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