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金融创新论坛”活动于2015年5月30日在北京福朋喜来登大酒店举行。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黄志凌为本次论坛致辞,黄志凌表示,跨界将会成为未来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以下为黄志凌致辞实录:
感谢本次论坛的组织者。主持人说了商业银行的人都是西装革履,互联网金融的人则是休闲风格,我跟谷行长我们俩都是商业银行的代表,他穿的是西服,我穿的是便装,所以我也算是有点跨界。我想在这样一个场合对互联网金融谈几点看法:
第一点看法,我想说一下关于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变与不变”。最近几年,从国际到国内,类似“银行要消亡”,或者“传统银行业务要消亡”,或者“银行不改变,我们就要改变银行”的观点非常多,我觉得每一个演讲者讲到上述观点时都有他当时的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有他自己思考的逻辑体系,我最近看了一下他们前前后后发言所想表达的意思,我觉得我是能够理解他们的看法,也非常尊重他们的观点。对于这一点,我想跟大家表明这样一个看法,其实金融业的变化是一直在发生着的,从银行产生到现在,金融业一直在发展和变化,而且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变”是常态。但是在金融业发生急剧变化的同时,又有很多方面是基本不变的东西,那这基本不变的东西又是什么呢?虽然金融的形态、金融产品、金融服务方式一直在变化,但客户对金融的需求是不变的。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看金融服务的形式、产品变化很快,但是金融需求本质上没有改变,比如支付方面的需求,汇兑方面的需求,资金增值方面的需求,借贷方面的需求,清算方面的需求,这些金融需求始终都是存在的,而变的只是我们提供这些金融服务的方式,承载金融服务的载体,以及提供不同细分客户的金融产品。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要说的,如何以“不变”应万“变”?这就需要进行创新。针对不变的需求,银行要不断通过创新来提升需求满足的程度。金融需求的本质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客户对金融服务需求的要求越来越高,迫使金融行业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在金融创新的过程当中,一般的来讲有三个主要驱动因素,一个是盈利的驱动,一个是同业竞争的驱动,再一个就是需求的驱动。而这个需求的驱动正是由于客户对于金融需求的要求不断提高产生的。与一般的商业、企业的创新相比,目前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方面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商业银行对于盈利和同业竞争的考虑比较多,但对于金融需求不断提高的要求,重视不够。简单来看,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更多体现在“随时”和“随地”这样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方面。实际上,对金融服务方面的这种“随时”、“随地”的需求,一开始就存在,不过随着技术方面的进步,这种“随时”、“随地”的要求不断被满足,而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未来的金融创新中,如何更好地响应客户对金融服务需求的更高要求,而不要过渡的追求所谓盈利和同业竞争去创新,是商业银行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第三个想谈的观点,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关键是满足了客户的需求。互联网金融从提出到现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在社会上得到了积极的反响。为什么?我觉得互联网金融的价值就在于它努力的发现了互联网环境中客户的金融需求,并最大限度的尊重这种金融需求,努力运用现代的金融工具、技术手段去满足这种金融需求。这是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发展比较快,之所以得到社会广泛追捧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第四点我想说,商业银行也在一直努力去满足互联网+背景下出现的新的金融需求。刚才谷行长已经回顾了银行在不断满足金融需求方面所做的努力。再往早些时候回顾,我们可以发现,银行业最开始不断的提升网点的覆盖面,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随时”、“随地”的金融需求,接下来ATM机的出现,解决了银行7×24小时服务的问题,因为银行网点无论如何怎么覆盖也解决不了7×24小时的问题,但ATM机解决不了“随地”的问题,后来出现了网上银行开始介入到金融服务,应该说网上银行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随时”、“随地”的金融服务需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出现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现在移动金融应该说是最接近于“随时”、“随地”的金融服务需求。最近几年,我们可以看到,银行业从不断扩大网点,到不断增加ATM机到发展网络银行,一直到现在所谓的移动金融都是不断去满足互联网这一新环境下出现的金融服务需求的新要求。
最后一点我想说,就是跨界将会成为未来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因为“随时”、“随地”享受金融服务需求,这种需求是永恒的,是无止境的。为了能够更大限度地满足随时随地的金融服务需求,未来金融服务的跨界将是不可避免的。作为银行业的经济学家,我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未来金融行业不仅要在跨界的环境中发展,还会在跨界的环境中不断形成新的金融关系和结构,这种未来金融关系和结构不是我们人为调整的结果,更多可能会是在跨界环境中不断变化、发展,最后形成一种全新的金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