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19日,以“科学与阅读素养”为主题的首届全球未来学校大会暨世界基础教育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外十几个国家的代表,以及国内1800名教育专家学者与会,就素质教育、教育发展进行了探讨。
国内专家谈教育
国家教育委员会总督学、教育部总督学 柳斌: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好习惯能够成就人的一生。道德素养和道德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是“育人”的大事业,在应试的窄小胡同里出不了教育家。关注学生品德素养、语文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使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有素养的国家公民,才是基础教育的历史使命。
北京市委常委、市委教工委书记 苟仲文:教育不是一厢情愿的行为,是一项教师与学生共创的艺术。现在的孩子已经习惯多媒体阅读,面对的是海量的信息,喜欢主动搜索和理性疏导。
学习者发生变化,要求教育者也必须做出相应变化:
1、教育者要放下身段平视学习者,而不是生硬地利用权威和处罚作为手段;
2、教育者要掌握让学习者感同身受、心服口服的能力,通过学生参与和体验活动,让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教育者要唤醒而不是灌输,疏导而不强制,互动而不独角戏;
4、教育者要由裁判员转变为教练员,将裁判对错和说教的教育行动,转换为正确管理和引导。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王殿军:科学素养的核心是思考力,阅读素养不是简单的识字、不识字的问题,而是一种文化、一种能力和广泛学习的过程。
学生科学与文化素养的培养,要给他们搭建更多、更大的平台,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他们创造自由想象、自由探索、自由发展的空间。
国外专家谈教育
以色列教育专家 Ehud Shachar:教育是一项对接未来的事业。什么样的能力可以帮孩子接受新的知识,迎接未来的新型学习?教育应注重孩子三种能力的培养:转移能力、灵活思考能力、合作能力。
以色列教育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以色列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费厄斯坦发展了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理论,提出介质学习理论(MLE),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是在中介作用下获得的学习经验,通过模拟真实环境来教会孩子思维的过程(而非教内容),思维过程应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
以上内容为国内外教育专家在首届全球未来学校大会暨世界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上的精彩言论。
找会议,上活动家!方便、快捷、安全找到最优质的会议。更多精彩内容可关注活动家微信公众号:VESERVICE,或直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