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冲突的加剧演化成全面贸易战的可能性并不大,但在短期内双方也很难达成重大妥协。贸易冲突只是表象,背后深层的变化是中美经济力量的此消彼长
朱海斌/文
中美经贸关系近来矛盾加剧。3月22日, 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总统备忘录,依据301调查结果,将对从中国进口的航空、信息通讯技术、机械的部分产品征收25%惩罚性关税。总统备忘录责成美国贸易代表在15天之内发布具体关税产品的清单。目前预计涉及征税的中国商品规模可达500亿美元,也有说法称500亿美元指的是征税的税额。
500亿美元是什么概念?说小不小,说大也不大。说不小,以500亿美元按税进口而言,这也将是史上最大的单边惩罚性关税举措,其规模超出美国今年以来宣布在洗衣机、光伏产品、钢、铝征收高额关税对中国影响的10倍以上。这意味着中国出口美国商品的整体平均关税增加2.9%,差不多在目前关税水平上翻了一倍。说不大,5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全年出口额的2.2%,涉及的征税额(125亿美元)仅相当于中国经济总量的0.1%、美国经济总量的0.06%。因此关税对于中美两国的短期经济影响相当有限。
仅就贸易而言,中美之间演化为全面贸易战的可能性并不大。但是,基于今年美国中期选举的因素,加上中美双方目前对话机制的不足和近期内目标的重大分歧,在短期内双方达成重大妥协的可能性并不大,更可能是摩擦加剧、打打吵吵、边打边谈的情形。
贸易保护是特朗普竞选承诺的重要内容,在2017年成功通过税改后,贸易成为今年的重要议题。2017年,中国对美国的货物贸易顺差进一步从2016年的2540亿美元增加到2780亿美元。2018年头两个月,中国对美国顺差为428亿美元,超出去年同期的318亿美元。要求中方大幅降低对美贸易顺差,是美方摆在桌面上的主要目标。
但是,通过关税很难消除中美之间的贸易失衡。中国对美国顺差最大的行业是电子通讯、电子产品、机械设备、服装、家具、办公设备。按中国商品在美国进口所占份额排列,中国在鞋类、服装、皮革、机械和电子设备均占到30%以上。即使在鞋类、服装这些行业,近年来中国制造开始逐渐转向越南、缅甸、印度等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但从市场份额而言,中国仍领先这些国家好几个数量级。在高关税挤压中国供应商利润迫使它们退出的情况下,其他国家(包括美国本身)能否填补产品供应的缺口值得怀疑。尤其在电子产品行业,中国是全球供应链不可替代的一环,与其他地区的生产商是合作而非替代的关系。对中国产品征收关税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可能是破坏性的。
从结构性的因素而言,美国的贸易逆差与其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相关。美元作为储备货币,在资本项下的流入必然对应经常项目的逆差。同时,美国过低的储蓄率也造成了美国的过度消费和巨额逆差。如果美国在储蓄率、资本项目等方面不做大的调整,其经常项目逆差会是长期的结构性问题,只不过逆差的对象国从之前的日本变成现在的中国,到以后的新的贸易纠纷对象。
从历史看,美国动用301条款的目的不是贸易战,而是在双方的谈判中争取先机,达到对自身更加有利的谈判结果。针对特定行业和产品的高额关税通常是短期性的,毕竟,报复性的关税对双方而言都是双输的结局,最终迫使双方进行更理性的谈判。
但是,值得指出的是,贸易和关税只是中美矛盾的表象,深层的原因在于中国的崛起和中美经济力量的此消彼长。301报告的重点是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跨国公司投资技术转让等方面的美国认为不公平的做法。在总统备忘录中,特别提出美国将限制中国企业在敏感行业的对美投资,而这些敏感行业基本一一对应了中国以“中国制造2025”为核心的产业升级领域。而尽管美国国内在采取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这些战术层面存在重大分歧,但是,在针对中国对美贸易投资方面的不公平做法的判断和美国应该反击这些战略层面的判断,美国两党的认知是高度一致的。最近美国国会全票通过台湾旅行法,实质上已突破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底线,也给中美在经贸领域的谈判投下了新的不确定性。
对于中美高层而言,如何对待和解决在贸易表象之后的政治、外交、军事和地缘政治等方面的问题是更大的挑战。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只是个时间问题。在核武器出现之前,大国地位的相对变化往往伴随着大国之间的军事冲突。而核武出现之后,大国竞争更现实的是通过经济、技术、金融等方面的斗争,如美苏冷战和美日的贸易冲突。对于中国而言,一方面要加强内功,推动各方面的结构性改革以增强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另一方面,如何避免或减少大国冲突过程中的尾部风险,实现和平崛起,将是中国领导层面临的重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