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为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黄志凌
正在大众思维中,银行与企业存在“门当户对”的形式逻辑关系,认为“大银行做大客户,小银行做小客户”,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主要依靠小银行提供金融服务来满足。这一观念的主要依据是银行风险经营与风险选择,其前提是“了解你的客户”。
由于小企业缺乏规范的财务信息,银行选择小企业客户不可能像选择大企业客户那样,“熟人文化”显得十分重要,也就是不依靠财务报表来判断小企业履约能力,而是着重了解企业及企业主信用状况、个人品行、日常行为等。在这方面,小银行特别是社区银行等,由于更靠近小企业,具有天然的优势;而大型银行难以深入了解企业上述情况,或者了解成本太高。这种“门当户对”的推论真的符合逻辑吗?
一、现代市场经济关系的“门当户对”逻辑并不成立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门当户对”的逻辑并不成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并不遵循“门当户对”原则,大企业从来就离不开小企业,大银行想要做深做透大企业的金融服务,必须同时做好大企业的上下游客户的金融服务。
(一)在现代经济社会,大企业与小企业共同构成经济成长的生态圈
经济越发达,小企业对大企业的支持力度越大,小企业的地位也越重要;经济越成熟,小企业的基础也越稳固。具体体现为:
一是高度专业化、高度社会化,使大企业需要众多小企业协作生产。现代科技革命使生产专业化由产品专业化发展到了工艺专业化。高科技产品的构造十分复杂,所需零部件繁多,仅靠一家企业来独立完成是很困难的,需要多方协作来共同完成。例如一部现代汽车有2万多个零部件,一架波音747客机竟有405万个零部件,这使得任何大企业也难以独立完成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这就需要成千上万家大、中、小工厂实行专业化分工协作。因此,生产的产品愈复杂、产量愈高,所需协作的厂家就愈多,小企业作为大企业的协作厂家地位就愈重要。
二是成本、效率决定了大企业离不开小企业,小企业也可以在大企业的生态链里成就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大企业普遍将其产品的零部件分别外包给众多的小企业完成,为了保证零部件的质量,大企业对小企业提供的零部件制定了严格而苛刻的检验标准,小企业严格按照其标准进行专业化生产。同时,小企业职工工资一般比大企业低得多,使大企业从小企业那里得到了大量成本低廉、质量可靠的零部件,总装后成为具有极强竞争力的产品。对大企业来说,这种分工协作是极为有利的,因为它不需要专门投资新建生产线,只需通过合同承包形式,就可以把中小企业纳入自己的生产体系,扩大生产规模,完成生产过程。随着服务型制造的发展和发达国家大型企业的产业升级,不仅是制造环节,生产性服务环节的外包和跨国转移也渐成趋势。一些大企业不仅能够将数据输入、文件管理等低端服务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甚至还将风险管理、金融分析、研发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生产服务业务外包出去,催生大量服务业中小企业的发展。
在对大企业提供服务的链条上,小企业也可以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如苹果手机iPhone 6零件有785个供应商,遍布3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以349家居于首位。苹果手机盖板供应商蓝思科技,在创业板创下营收第一、净利润第一、净资产第一等6项记录。一汽丰田在中国的供应商遍布上海等15个省份,四大核心系统(发动机系统、底盘系统、电气系统、车身及内外饰系统)零部件供应商共有103个;经销商更是遍布全国各地,全国超过1000家。上汽大众的供应商多达300家。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国内外的协作企业有6.2万家,其中职工不到100人的小企业有2万多家,它们提供的零部件占该公司用量的一半。
三是成熟的消费驱动型经济模式是小微企业经济地位的坚实基础。发达经济体的共同特征是消费驱动型经济模式。消费驱动型经济中,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一定要超过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之和。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结构来看,消费对GDP的贡献率长期在50%以上,美国更是达到80%以上。从居民个人消费来看,美国个人部门消费对GDP贡献达到7成。理论观察与实证分析都显示,居民最终消费包括个人服务需求具有“小”“分散”“个性化”的特点,这些需求特点与小企业供给优势天然吻合。也就是说,不仅资本货物生产离不开小企业,居民的最终消费品的制造与流通更是小企业的主要优势,小企业在为居民提供生活服务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大企业与小企业的协调发展,是发达国家经济战略的现实选择
分析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大企业与小企业的经济结构特点,并不是畸轻畸重的战略偏好,而是有机结合的战略安排。纵观二战以后发达国家经济战略,在经济学界存在这样的共识:一方面,国际竞争与国际地位取决于大企业的数量与质量,尤其是在全球有影响力的跨国大企业的数量;另一方面,国内稳定与经济基础往往取决于小企业的活力,尤其是在为大企业服务中脱颖而出的专业化小企业和深入为居民服务的百年老店数量。二者不可偏废,否则将导致战略畸形,经济增长陷入不可持续。
美国拥有众多全球优势的大型企业,但仍然十分重视小企业的发展。美国的小企业数量超过600万家,占全部企业数量的99%以上,贡献了40%的国民生产总值,雇佣了50%以上的私营劳动力,创造了三分之二的新增就业机会,小企业构成了美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国是世界经济强国和欧洲经济的火车头。虽然德国有全球知名大企业,如奔驰、宝马和大众汽车、西门子等,但德国经济的核心仍是中小型企业。德国中小企业约有360万家,占全部企业数目的99.7%,公司净产值占到全国总量的近50%,提供79.6%的就业岗位,每年为经济发展创造价值占比51.3%,生产的产品占据德国70%~90%的市场份额,中小企业对于德国经济的贡献功不可没。据统计,德国有1300余家占据其行业内国际市场份额第一的中小企业,是名副其实的“隐形冠军”之国。
日本资源十分缺乏,中小企业技术层次较低、设备落后、效率不高,因此20世纪50年代日本各界的普遍看法是限制甚至取消中小企业。但后来的发展事实表明,中小企业对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使日本政府看到了发展中小企业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为此,1963年日本政府颁布《中小企业基本法》,有力推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当前,日本中小企业的数量占到了国内企业总数的9.7%,雇用员工占总就业人数的70%以上,贡献了近50%的经济增长。
英国的经历尤其值得深思。英国在20世纪50年代出台的中小企业淘汰政策,直接导致了大规模的失业和萧条。痛定思痛之后,英国重新重视小微企业发展,尤其注重发挥小微企业在促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已经成为英国政府长期经济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给英国经济重新注入了活力。根据官方数据,2011年英国中小企业数量占国内全部私营企业总数的99.9%,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58.8%,中小企业营业额占私营企业总营业额的48.8%。英国经济近年在七国集团中表现突出,失业率降至2008年以来的较低水平,其中小微企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从银行的实践来看,国际大型银行的“小企业战略”也颠覆了“门当户对”的逻辑
国际大型银行高度重视小企业业务的发展,数据显示,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银行、富国银行四大行的总资产占美国7000多家银行总资产的45%,其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全美银行的37%;西班牙桑坦德银行的小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24%,利息收入占比33%,手续费占比41%。
富国银行强大的盈利能力来自于个人和小企业业务。根据彭博(Bloomberg)数据,自2014年12月31日以来,富国银行以2830亿美元市值位居全球商业银行市值第一位,并连续6年成为美国最赚钱的银行。根据富国银行最新财报显示,富国银行2015财年净利润230亿美元,营业收入861亿美元,同比增长2%,股东权益回报率(资本回报率)达到12.68%,超过花旗、摩根大通等商业银行。剖析富国银行的业务结构,社区银行板块一直是富国银行的战略核心。社区银行主要面向个人和小微企业,由于此类客户的议价能力较低,通过提供完善的产品和服务,不仅吸收大量的低成本存款,而且获得了较高的利息收入,从而拉高了富国银行的净息差,成为富国银行重要的盈利来源。从近几年公司年报可知,社区银行为富国银行贡献的利润均在60%以上。
二、小企业战略的西方顺应与中国背离原因分析
近观眼前,中国银行业小企业金融服务与小企业经济地位并不相称。根据国家工商总局2014年发布的《全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各类企业总数为1527.84万户。其中,小型微型企业1169.87万户,占到企业总数的76.57%。将4436.29万户个体工商户纳入统计后,小型微型企业所占比重达到94.15%。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财政收入、就业、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2014年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创造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完成了65%的发明专利以及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但数据表明我国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却并没有得到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支持。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年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3.46万亿元,在各项贷款中的占比为23.90%。其中,四大国有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比仅为10%左右。如果剔除监管部门对银行业发展小企业业务的硬性监管要求,以及企业划型标准不严谨和统计口径带来的数据偏差,上述贷款占比会更低。
深入分析大银行与小企业关系,西方国家普遍顺势顺应而为,而中国普遍存在背离现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金融结构的差异
西方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探索积累,已经建立并拥有完善的金融体系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充分的市场化定价,大企业主要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小企业主要依靠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大小企业各行其道,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各得其所。而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结构还比较单一,企业外源融资主要依靠银行体系。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5年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5年年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7.1%,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只占3.3%。同时,大企业在银行融资具有信用成本低、规模效应大(单位融资成本低)等优势,产生虹吸效应;小企业既无缘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在银行融资又面临信用与成本劣势,加之市场化定价程度较低,融资难就难以避免。
(二)银行技术的差距
西方大型银行业经过长期积累,摸索总结出了相对成熟的行之有效的风险识别和风险定价技术。西方发达国家大型银行业经过长期积累,小企业风险识别技术与能力不断提升,能够更全面、客观、准确地对中小企业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定价,使得小企业业务风险可控,收益较高。1989年,富国银行设立小企业银行业务集团,从属于社区银行部分,专门服务于小企业客户。为了开展小微企业贷款,富国银行首先将小微企业进行划分,同时建立了先进的信用评分模型,采用差异化的信贷模式,实现了对小企业客户的分级管理。1994年富国银行推出“企业通”业务,为销售额200万美元以下的客户提供贷款,贷款上限为10万美元。富国银行通过“企业通”改进了放贷模式,贷款可以通过邮件、电话进行申请,施行自动化审批,无需定期审核,也不需要财务报表,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信用评分模型,简便快捷的贷款流程,极大地方便了客户,因此获得了大量的业务。富国银行还通过信用评分对贷出的资产持续进行监督的重估,根据企业的信用表现调整每家企业的利率,借此留住了许多优质的客户,优异的风险定价能力,也帮助银行减少了坏账率,为高利率提供了保障。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富国银行现在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小微企业贷款提供者,而小微企业业务也为富国银行带来了不菲的利润。
西方银行高度重视大数据分析在小企业贷款过程中的应用。美国银行小企业业务板块设有专业的市场营销管理团队,通过大数据分析、情报搜集,为不同的业务设计针对性的营销战略,为客户经理提供营销工具支持,并进行过程跟踪管理,从而实现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财务绩效、管理风险、提升员工和客户满意度的工作目标。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对美国银行小企业客户营销业务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这种运用大数据的技术细分目标市场,确定目标客户范围,建立目标客户库,开展针对性的、精准化的市场营销工作模式。西班牙桑坦德银行运用大数据分析实现对小企业贷款的自动化审批。根据贷款金额,50万欧元以下业务采用标准化的方法,通过系统大数据分析,依据对行业的风险和企业自身还款能力的评估,自动对借款人进行评分审批,发放信用贷款;50万欧元以上业务采用风险分析师进行人工审批。在桑坦德全部客户中,约有98%的客户走标准化处理的途径,2%的客户走非标准化的途径;在金额上,有48.6%的贷款走标准化途径,51.4%走非标准化途径。由于对产品实施简单化操作,改变了一味依靠专业人员进行销售和审批的模式,可以依托自动化审批系统进行业务销售和审批,效率大幅提升,其存量的潜在客户资源也得到了充分挖掘。
相比之下,我国大型银行缺乏专门针对小企业的风险识别技术。国内银行多数套用大企业评级方法进行中小企业客户评级,风险识别能力有限,也无法用于定价支持,难以简单快速地对小企业进行准确的评估,收益无法覆盖风险,也影响了大银行为小企业融资的积极性。
(三)政府增信的不足
发达经济体小企业融资结构中,政府增信扮演重要角色。政府无偿为小企业提供信用增级,是责任、义务与战略。
美国政府设立了由隶属总统的小企业管理局(SBA)负责政府小企业担保贷款计划的执行,有四种类型:一是一般担保贷款,SBA对75万美元以下的贷款提供75%的担保,对10万美元提供80%的担保;二是为少数民族和妇女创办的小企业贷款担保,SBA可为其贷款的25万美元以下的90%部分提供担保;三是为少量“快速车道”贷款担保,对小企业急需的少数“快速”贷款提供50%的担保;四是对出口及国际贸易企业的贷款担保,参照一般担保贷款的做法执行。
日本政府采用地方担保和政府再担保的双重融资担保模式,为中小企业融资增信。全国共有52个地方信用保证协会。政府为了进一步提高贷款担保能力,设立了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担保的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对担保协会进行再担保。其两级信用担保体系增强了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能力,同时也对资金的运作和中小企业的信用起到了监督作用。
欧盟各国非常重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给予税收、金融方面的优惠。这主要体现在投融资政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培养微型企业家三个方面。一是推出扶持小微企业的投融资政策。主要包括为小微企业提供特定投资领域的补贴,建立小微企业贷款担保以及小微企业信息、通信、技术、投资担保等多种投融资支持。专设融资机构——欧洲投资银行和欧洲投资资金。二是积极为小微企业创造良好的法律和竞争环境。三是加强对小微企业问题的研究,推出增强小微企业家才能的培训项目,帮助解决小微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政府增信数量有限,中国银行业对于小企业融资存在抵押化甚至典当化倾向。由于缺乏政府增信,商业化担保成为小企业增信的主要形式。商业化担保一般会要求借款提供反担保,并需缴纳不菲的保证费用。据调查,小企业融资成本中,担保费用占大头,平均为贷款金额的3.3%,最高达到5%,且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商业化担保既增加了小企业的融资难度,又抬高了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四)信用文化的缺失
西方银行评价小企业信用水平除评估偿债能力外,更关注的是履约意愿,重视企业主个人的诚信评级。在美国,有成熟的市场化运作的各类信用报告机构,负责个人信用记录收集、整合、评级等业务,并有偿向银行、保险公司等提供个人信用报告。我国银行业评价小企业信用水平比较看重偿债能力,不太重视履约意愿的评估,现实中借款人“跑路”屡见不鲜,在某些地区甚至是一种现象,银行信用风险的压力较大。实际观察发现,小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在经济下行、结构调整的环境下,小企业的偿债能力随时有可能发生变化,难以准确地评估,履约意愿变得尤为重要。
(五)企业信用积累意识有待建立
由于有了良好的信用文化和信用机制,不仅企业往往十分重视信用积累,企业主也十分重视自己的信用评分积累,为了在一家银行积累良好的信用,往往会坚守“从一而终”“始终认账”“世代还债”的信用理念,“跑路”行为极其罕见,因而银行信用风险的压力相对较小。我国小企业主大都缺乏信用积累意识,一些企业为了减少财务成本、增加收益而不断变换开户银行,以至于透支信用积累或损毁信用。有些商业银行在市场拓展中盲目竞争,也是不计信用、忽视信用积累的基本要求。由于缺乏数据积累而无法培养自己的客户识别能力,徒增信用风险。
三、对于我国大型银行实施“小企业战略”的期待
基于中国经济与金融市场发展趋势分析,我国大银行有必要前瞻性地构建“小企业战略”。一是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深度转型时期,根据国际先例,中国经济转型成功之后,小企业的经济地位将更加重要、更加稳固,大银行服务小企业顺应中国经济发展潮流。二是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加速发展,金融结构正在快速发生变化,企业融资渠道日渐丰富,大型企业的融资模式正由传统的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即便是通过银行间接融资的大企业,定价地位越来越强势,而小企业不仅离不开银行,贷款利率相对较高,双向迫使银行转型服务小企业。三是中国银行业通过多年的探索,初步建立了适合我国银行业发展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技术日益成熟,银行通过风险识别与风险定价提升小企业贷款的盈利能力不再是难以破解的难题。作为银行经济学家,我对于大型银行的“小企业战略”有以下期待:
一是大型银行的“小企业战略”令人期待。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角度来看,小企业将会是市场经济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小企业业务必将是大型银行不可或缺的重要业务之一;从国际大型银行的发展经验来看,忽视小企业业务的大型银行,国际竞争力就会受到极大的削弱。因此,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互联网+、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渐完善的大背景下,大型银行谁先确定“小企业战略”,谁将在未来的转型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大银行建立了国家政策、监管要求和发展目标协同内化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把小微企业金融作为战略转型的重点,如建设银行《转型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小微企业和涉农金融业务”,工商银行明确了小微金融“六专”(专题规划、专项机制、专属产品、专门制度、专享系统、专业分工)发展思路。随着大银行“小企业战略”的推进和落实,大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主力军的地位将会更加突出。
二是对银企之间的诚信(守信与授信)互动充满了期待。诚信是建立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石,是银行判断、选择客户时的关键指标。只有诚实守信的企业,银行才可以放心为其发放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如果社会上经常出现企业违约跑路、自毁信用的现象,就会极大地挫伤银行为企业发放信用贷款的积极性。银行和企业之间诚信互动,是未来大型银行确定“小企业战略”的重要前提。在诚信体系建设方面,有两个事件值得关注:一是央行批准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8家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标志着我国市场化模式的征信体系正式起步,将弥补央行征信系统的不足;二是国家相关部门联手开展打击各种失信赖账和逃废债务行为,2016年1月20日,包括最高法、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全国工商联等44个部委《关于印发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的通知》,被称为史上最严信用惩戒备忘录。按照该备忘录,一旦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大到开公司、做高管,小到坐飞机、高铁以及去夜总会、高尔夫球场消费都会被限制。而且不仅自己和家人遭罪,还会影响所在单位的利益。当一个社会的诚信体系真正建立起来和诚信真正成为一种人人深刻认同并自觉遵守的社会文化的时候,小微企业融资难与融资贵的问题一定会得到极大缓解。
三是对政府、行业协会助信(增信)的举措充满了期待。小企业由于自身天生的弱点,在和大型银行发生金融交易的时候,需要政府、行业协会的增信服务,帮助小企业在银行融资。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层面都出台了很多推进普惠金融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鼓励设立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或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建立银、政、担共同参与可持续的合作模式。只有政府和行业协会增信,企业家守信,银行积极拓展自己的信用风险评估技术,我国的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也才能帮助政府实现服务小微企业、支持区域实体经济的政策目标。
四是对银行与大数据、征信部门携手做好技术攻关充满着期待。依靠大数据技术提高银行的风险识别、风险监测能力,提升银行的工作效率,是未来银行的发展趋势,这些技术仅靠传统银行是难以实现的。目前,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成立了数据管理部门,通过与央行、工商、税务、海关等部门的合作,通过对小企业日常交易数据和结算信息的积累,小企业业务经营管理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银行业针对小企业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在未来几年会有一个突破。
根据多年从业经验与在“圈子”外部观察,我认为银行还必须从四个方面加强自身经营技术创新:
第一、积极探索新的风险评估技术,提升风险评估效率和能力。银行要根据小企业客户的特征建立新的评价模型,围绕小企业履约能力、信用状况及交易信息等数据信息进行客户评价,改变原来过度依赖小企业财务报表的状况,提高对小企业客户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小企业业务的风险评估能力。目前,已有一些大型银行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如建设银行已建立小企业“评分卡”业务评价模型,以评分工具为核心,采用批量化的客户群筛选、模式化审批以及非现场风险预警监测为主的贷后管理,大幅度提高了业务流程效率。
第二、积极探索大数据技术,应用大数据技术发展小企业业务。银行加强大数据技术的研发,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开展小企业客户细分与精准营销。针对存量小企业结算客户,通过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和相关性关系建模,从数据仓库的海量数据项中提取对无贷户转化为有贷户过程中最敏感的关键变量,建立小企业授信目标客户筛选模型。按照模型预测的客户营销响应概率由高到低排名,生成营销客户名单,下发给分支机构,由客户经理进行针对性的主动营销,实现小企业批量化、精准化营销服务。
第三、从核心企业入手,依托供应链金融服务小企业。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多紧密依附于核心企业,小企业作为核心企业的上游供应商或下游经销商,在整个供应链中形成大量真实、可靠的交易记录。因此,银行可以充分发挥与大型核心企业的合作优势,充分挖掘小企业与大型核心企业的交易订单数据,包括商品的运输、仓储、流通、加工等信息,商业信息和交易条件情况,应收/应付账款信息,订购单、存货记录、确认函、发票等信息,运用大数据技术,为核心企业供应链上下游的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模式,完全基于企业的交易活动,通过大量真实可靠的交易记录,有效识别交易背景的真实性、交易的连续性、交易对手的履约能力,并通过信贷业务的封闭运作和贷款的自偿性,保证贷款资金安全。
第四、积极探索平台增信服务小企业融资模式。为缓解小企业客户因抵质押物不足而带来的融资难问题,银行可主动对接地方政府,探索与地方政府共同搭建增信平台,为小企业融资提供增信服务。目前,建设银行已推出“助保贷”“助融贷”等平台增信业务,由建设银行与地方政府(工业园区、核心企业)及政府背景担保公司共同搭建增信平台,采用“部分抵押/担保+信用”组合信贷结构,有效降低了准入门槛、减轻了企业财务负担。截至2015年年末,建行系统与各级政府签订“助保贷”合作协议1270个;风险补偿金到位的助保金平台1152个,政府风险补偿金111.94亿元;贷款客户8450户,贷款余额362.6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