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新网
邢自强为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大摩调查的跨国企业中国情绪指数,是外企对中国经济前景和消费市场信心的晴雨表。其于二季度大幅反弹至2018年来的最高点,背后支撑因素有三:中国用较小的刺激力度取得全球率先复苏、后疫情时代海外消费回流的潜力涌现,与对外开放的继续深化。这三大趋势决定了跨国企业对中国内外双循环积极参与的意愿,给中国应对逆全球化提供了底气。
复苏
中国经济增速在二季度领先于全球而转正,有望成为全球唯一维持全年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其中,出口的表现更是在全球一枝独秀。最近两年由于贸易摩擦,关于供应链外移的喧嚣声不断,中国出口却克服不利因素,自2018年下半年至今,持续逆势提升全球市场份额,彰显了高附加值制造业的竞争力。疫情以来,中国出口更是连续五个月强于市场预期,7月同比增长7%,将其他出口国远远抛在身后。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产业链在本次全球新冠危机中经受了考验,“先进先出”,疫情防控有力支持了迅速复工复产,以及在华产业链上下游齐全集聚,为世界提供了稳定的必需品供应。而同期其他主要出口竞争国,要么停工停产,要么产业链上下游不够齐全、有个别环节掉链子,生产能力受限,因而全球制造业订单从他国转移至中国。“世界工厂”经此一役,顺利度过压力测试。中国在全球出口的市场份额当前已升至14%的历史最高水平,这也是过去40年以来任何一国达到的最高记录。
出口超预期的同时,经济复苏的接力棒正在逐步转交到服务业和消费,最新出炉的7月经济数据印证了这一点。虽然暂时受到洪涝灾害小幅拖累,但复苏的光谱进一步拓宽:服务业产值增速反弹至3.5%,高于二季度的-0.4%;社会零售继续稳步复苏,汽车销量再度攀升。
更为难得的是,在全球消费者还大多居家或者社交隔离状态之际,中国疫情的快速反应和精准防控,给了老百姓对疫情受控的定心丸。中国人在全球率先恢复常态生活。当前的国内酒店入住率,已经大体恢复至年初水平,比去年同期只略低。而国内民航客运量也已回到年初水平的90%、去年同期的70%。电影院线逐步分阶段开放,8月份以来日均票房收入达到去年同期水平的20%,比7月底翻倍。这些状况,也可从跨国企业的在华运营情况管中窥豹:大摩调查的跨国企业中国情绪指数,于二季度大幅反弹至2018年来的最高点,反映了跨国企业对中国经济前景、消费市场信心的强劲修复。
在经济内循环逐步畅通、外循环继续受益于中国制造业“避风港”效应的背景之下,中国决策层不急于像西方经济体那般大举采取刺激举措。这也是吸取了历史经验的明智之举。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自美国而起,但中国采取了大规模刺激,客观上支撑了全球经济与市场,中国的贸易伙伴们无不受益匪浅,但其后的债务、产能等后遗症,中国要花费近8年独自消化。美国尽管当时也采取了刺激政策,但很大程度仍由市场经历出清、去杠杆的过程,而其后8年,其经济与市场复苏在全球发达国家首屈一指。此番全球新冠大衰退,尽管中国率先遭受经济冲击,但刺激举措温和自律,政策发力点始终聚焦防控疫情,保产业链。反观一些其他经济体,生产能力尚难恢复,举债刺激与补贴层出不穷,容易引发包括民粹、债务、通胀在内的后遗症。中国的经济应对,显然充分参考了2008年的得与失。
笔者预计,总体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将按兵不动,财政发力则按照全国两会预算安排,继续定速巡航,社融增速有望维持在当前水平。决策层的工作重心,已经从短期逆周期政策,转移至应对长期逆全球化进程,维护产业链完整性,管控脱钩风险,打造更开放的经济内循环2.0版本。而这其中的两个主要抓手,一是通过改革促消费、迎回流,吸引跨国企业在中国为中国,二是人民币资产的国际化。
回流
鉴于疫情冲击之下全球人员往来近乎停滞,中国居民的海外消费正依托海南自贸港开放举措,和国内高品质消费的瓶颈改善,而顺势回流。譬如,7月海南免税店,排队长龙不断,销售额同比增长高达240%;公司层面,全球化妆品巨头欧莱雅在中国上半年销售同比增长18%(其中二季度更增长30%),除了积极拥抱中国的线上经济,其管理层表示,国内游的蓬勃发展也给公司带来可观的新机遇。境外消费的回流,是中外消费市场的重要趋势之一,因为国际旅行在未来数年难以恢复元气,不仅是全球疫情的余波难料,而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异变,老百姓对海外出行的心态也有微妙变化。过去5年中国居民每年海外消费近2万亿元人民币,未来每年回流的量级可能接近万亿人民币,消费于境内的高端汽车、奢侈品、化妆品、运动、服饰、旅游娱乐等领域,助力打造经济内循环。
消费回流,再搭配对外开放政策,则有助于吸引跨国企业“在中国、为中国”,即将产业链设在中国,但主要服务中国消费者。电动车公司特斯拉,今年二季度在中国的收入同比翻番,占其全球总收入的1/4,来自于其上海超级工厂生产的Model 3在华畅销。我们发现,不少全球行业巨头开始主动要求其主要供应商保留在中国的产能,以便能对接中国本土的巨大消费升级潜力。例如,耐克近期便要求其供应商保留其中国工厂,以便支持耐克在国内高端市场的战略发展方向。
对中国经济而言,海外消费回流的好处,还在于显著改善了中国的国际收支。中国国际收支数据中的“净误差与遗漏项”,在连续6年处于负区间后,在今年转正,从每季度流出500亿美元转为流入230亿美元。该项目部分反映了与出境旅行相关的隐性资金流出,因而侧面印证了,国际旅行乏力局面之下,中国反而受益于消费和资金回流趋势。叠加中国制造业“避风港”效应对贸易顺差带来的拉动作用,国际收支在近期显著改善。人民币汇率也更有韧性,从贸易和资本结算来看,企业和投资者对于人民币的认可度上升。
开放
虽然中国供应链近期韧性尽显,但新冠疫情仍将促使全球企业重新审视自身供应链风险,从重视效率“Just in time”,转向重视稳健性“Just in case”。可能的策略包括,采取“中国+1”战略,以避免供应链过度集中。这无疑为中国加速开放带来了更多紧迫性。决策层冀希望依托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配以更宽的市场准入、公平透明的竞争性政策,来吸引外资企业“在中国,为中国”。尽管全球地缘政治噪音不断,但这依然是全球企业界乐见其成并愿意参与的。
譬如,最新的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调查显示,美国企业仍然高度重视中国市场。83%的受访企业认为中国仍然是其全球主要战略市场之一(2019年这一比率为82%),而87%的企业(2019年为88%)表示目前没有产业链外迁计划。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级工厂则彰显“在中国,为中国”的潜力。该公司今年二季度在中国的收入同比翻番,占其全球总收入的23.3%。同时,新建的Model Y生产线(当前超级工厂只生产Model 3)正在快速成型。而依托中国供应链的齐全优势,特斯拉整车在中国本地化零部件供应的比例正快速提升,根据埃隆·马斯克的说法,有望在年底由当前的40%提升至80%。
汇改五周年,人民币国际化再发力
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也在提速加力,既能促进人民币资产国际化,又能减少“金融硬脱钩”的风险。正值“811”汇改五周年,五年内,人民币国际化在历经挑战后继续扬帆进取。主要的有利因素是,2015年困扰经济的不平衡弱点(产能过剩、杠杆率飙升),在依托供给侧改革和金融风险攻坚战之后,都有显著改善。而金融市场开放,也使得跨境资本流动和人民币汇率在近两年趋于动态平衡,人民币国际化亦随之重新焕发活力。中国涉外交易中的人民币结算比例,已经超过2015年的历史最高水平,接近40%;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例也上升到2%以上,2倍于2015年水平。纵观全球历史,每当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变化之际,全球多极化发展加速之时,储备货币通常也更趋多元化。而金融资产的国际化,即让多方有资产可买、有资产放心买,是实现进一步货币国际化的基础。因此,无论海外风云变化,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中国的金融开放、便利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债券和股票、扩大本币金融产品种类和规模,都具备举足轻重意义。
综上所述,三大因素使得跨国企业将中国视为“避风港”:中国用较小的刺激力度取得全球率先复苏、后疫情时代海外消费回流的潜力涌现,与对外开放的继续深化。这三大趋势越是确定,跨国企业对中国的内外双循环则越是积极参与,给中国应对未来的逆全球化提供了底气。